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43-5
楚庄王“问鼎”
王孙满前来慰问,楚庄王问他周鼎的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庄王之问相当傲慢,把他的政治野心暴露无遗。王孙满回答道:“在德不在鼎。”
庄王听出王孙满(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周大夫据考,王孙满应为周襄王之孙,周恭王十四世孙),语含讥讽,更加露骨地说道:“不要以为九鼎有多么珍贵,我楚国只要切下剑戟的锋尖,就足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说道:“大王您是否忘记了?虞舜夏禹隆盛之时,远国朝觐,九州献铜,就铸成九鼎,雕刻百物,让百姓辨明神鬼。夏桀乱德,鼎迁到了殷,传承六百年。商纣暴敛,鼎又迁到了周。由此可知,德美则鼎重,不可迁移;政乱则鼎轻,虽大易失。周朝现在虽然衰落,但天命犹在,所以不可以问鼎的轻重。”
楚庄王讨个无趣,罢兵回国。以后人们把觊觎最高政权称为问鼎。
楚国争霸之志并未减退,楚庄王破陈国,攻克郑国,大败晋国救兵。庄王死后,共王、康王屡屡伐郑,和中原霸主晋国激烈交战,互有胜负。
楚灵王继位,召集中原诸侯,到楚国申地会盟,采用齐桓公会盟的礼仪,俨然以霸主自居。中原主要的国家,比如晋、宋、鲁、卫等国都不来参会,但是还是有一些畏惧楚国侵伐的国家出席了盟会,总算让楚灵王争得了面子,实现争霸的目标。
如果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比,楚国这个盟主相当牵强,中原并没有服从于他。楚国始终没有明白霸权的建立,实力只是基础,要让各国心悦诚服,那才是根本,也就是“在德不在鼎”的道理。
以为靠实力就可以定天下,人就容易骄狂。楚灵王完成会盟之举,飘了起来,志得意满。伍举告诉他:“夏桀、商纣和周幽王都是在大会诸侯国以后骄狂而引来叛乱,以至于灭国。所以大王您要谨慎。”清醒的话,对狂妄的人除了讨嫌以外,毫无用处。而他的预言却因此变成现实,让后人嘘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