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电影《哪吒2》,春节档的电影场面,就是真的很少见的拥挤,从订票的爆满到现场的人头攒动,就是很影响观感,这就像去一个景点,人山人海,对于景点的欣赏就会大打折扣。
点评电影并不是我要写的,网络已经有太多人对它的点评,我想说的是,其实我满喜欢去看这种热闹里的热闹。
我们全家坐在第三排,影厅很大,之前我都会一周一次看,那时候常常是三五个十几个,很安静。坐满后,当然有很多孩子,大家都会觉得,有一个定势思维,动画是给儿童看的,但要知道,是成人拍的,任何成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就会看到,成人带着孩子来,前面第一排有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儿童进来,儿童全程都在刷视频,声音开的不高,但在电影院依然听得很清晰,一场电影2个多小时,中间孩子去了1趟厕所,其余都在刷视频。我旁边的一个爸爸也带着孩子,捧着一大桶爆米花,要知道春节爆米花的价值也不低,本身春节档的电影票也高出平时的一半价格,吃完爆米花孩子就去上厕所。
这两件事对观影体验就很受影响,有种把公众场合当成家的随意感,这就是边界。
中国人常常被人说素质低,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遵守秩序,我个人觉得主要是来自家庭养育的边界不清。而这个其实是一种常识,它不是知识,是书里课堂上学不到的。
有人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要树规矩,这就是规则的引入,这是孩子基本的需求,不然孩子就会混乱,在建构自己不知所以。父母在引入规则时,就是话语要严谨和节制。
比如去看电影,就是很好的机会,去到一个地方,尤其是新地方,小孩子是很期待的,如果一个有经验的人,第一次就要孩子一起谈论设置,比如这个电影持续多长时间,到那里我们需要做什么,和孩子上学是一样的。家长如果想怎么样就任由怎么样,和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严谨是不要乱说话,在小孩子的眼里,大人尤其是父母就是权威,甚至理想化的代表,那是神呀,就像我们看哪吒2的阐教,都是膜拜,父母的言行,孩子就会觉得没错,当孩子坐不住的时候,吃饭不好好吃时,孩子就会哭闹,父母无法耐受哭闹,就会用手机来当孩子的“安抚奶嘴”,这个时候,也是安抚家长的心。而恰恰这个时候正是父母引入规则的时刻,如果这种情况常常发生,父母就要思索需要做些什么,给孩子做一个稳定。比如,吃饭时不可以看手机。
在看手机上,所有人都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这个“诱惑”,它让一切需求都有一个蜜汁幻想:“一切缺失和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人际,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想象的陷阱,尽管可以,但不是一切。它是资源,它只是资源。
节制是当说不当说,
有些父母,比如有些孩子会说脏话骂人,我们会批评,但是大家知道,我们生活里遇到很多大人说脏话骂人,甚至有些人在饭桌上讲黄段子,毫无避讳的讲性生活,还有的人会讲述某些惨案的细节,其炸裂程度不亚于讲黄段子,这种话语虽然是说话,但是这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语言暴力。私密的话语不可以公开说。一个人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
如果你遇到一个害怕的事情,你能与你的孩子讲么?
如果你与伴侣吵架了,你能与孩子控诉ta么?这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父母之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只有尊重,没有平等,父母说平等,那是对孩子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