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可以和影评结合吗?听起来挺天方夜谭的,建构主义不能啥范围都涉猎吧?但是某个人做到了,他就是我超级有才的的那个同门师兄弟,何毅~
前几天,我们几个在构思练功堂的事宜,聊到兴处,何兄说要来一场用建构主义来分享热门电影《芳华》的影评,并给大家介绍五个小孩,完成知识转移。于是“回望青春、建构芳华”这一场影评在对话中进行的演练试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晚上的分享,到场12人,依旧是头马俱乐部和星火讲师团的铁杆粉们。
一开场,何兄介绍了互相认识的规则:1说说名字的由来,2说说职业,3说说你把学习比喻成什么,4你对本次活动的期望。这个设计惊艳哟,对于学习的比喻可谓完美运用想象力小孩,听着大家的分享,在感慨,原来每个人的想象力小孩都是这么丰富,受益受益。
而后,为了照顾没有看电影的小伙伴,何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简要回顾了芳华的整个故事梗概,然后询问看过的小伙伴观影的最大感受、最印象深刻的点。这个过程中,小伙伴们的思想和见地开始有了激烈的碰撞,会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或者情节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竟然可以如此有差异化,思想在碰撞,能量在流动。
何兄在大家分享的时候,把大家分享的各个关键点扣在了SCORE模型上,引出了讲故事的SCORE模型。有背景、有冲突才是个好故事的基石,而有选择、有结果很好地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后的自我评价又让我们上升到了意义层面,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结合SCORE模型,何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开始了应用新知:请几个小伙伴用SCORE模型讲一个自己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人生起伏事件。然后请剩余的朋友回忆一下对谁分享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然后带领大家分析为什么会对这些故事有特别的印象,这时候,引出了五个小孩:你会发现,一个真正好的故事呈现,必须要对五个小孩:想象力、逻辑、意义、觉察、情感 都要兼顾到的故事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
至此,五个小孩的呈现被引出,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何老师对提问在电影中的应用、以及提问的层次模型做了简单介绍。只是限于时间,想分享的太多,也只好忍痛做些取舍了。
通过2个多小时的分享,何兄的分享让大家在电影中感受五个小孩的生动,在影评互动中建构新的认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创新且成功的尝试,他让我们了解到建构主义只要你想用,你尽可以用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的大脑,你就可以大胆尝试着点燃他们。
而何老师的整体分享过程,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有亮点的设计和呈现,有自己对电影、对建构深刻的认知,有欢乐的学员互动。说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只想说一句,才华是双刃剑,自己想表达的太多,可能就会限制和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能量流动;想要诠释和分享的太多,可能就忽略了要把学员的大脑点燃;想发心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可能就忽略了学员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所以,才华是把双刃剑,而建构主义的路途也不是一路平坦,其实充满了崎岖和荆棘。尤其是从其他道路转过来的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过往的经验武装着,每个人都会自信没问题。但实际建构主义这条路必须脱光了所有,丢掉自己所拥有的光环;归零、从心开始,把学员真正的看作是老师,让学员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让学员的大脑真正被点燃,这才是建构主义老师的归属和使命。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我相信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20171227听何毅老师课堂有感。
【百天写作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