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当中,特别是门诊工作当中经常遇到“腹胀”的愁诉,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西医通常是要进行彻底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其后能采取的方法就很有限。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的撰写了中医诊疗指南(2018.重庆),对腹胀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提出了基于循证学的证据。
---- 黄穗平,孟丽娜,唐旭东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在此梳理文件框架进行学习,旨在整理出关键内容供患友参考。为了便于阅读,进行了大幅度减化,内容仅供参考。
一、定义
- 腹胀(abdominal distension):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观上的感觉腹部一部分或全部的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的腹部一部分或全部的膨隆。
- 功能性腹胀: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感,压迫感货气体堵胀感。需要排除其他功能性肠病,本病较少发生排便习惯异常,偶尔可以有轻度的腹痛。
二、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胀病人数日益增多。
- 在世界范围,普通人群中10~30%受到腹胀困扰,其中16%患者就医寻求帮助,43%病人需要用药物。
- 我国功能性腹胀患病率22.25%,女性多见,患病率逐年上升。
腹胀.png
三、中医的优势
中医可以较好的改善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较为稳定。
西医缺乏治疗腹胀的特效药物。通常采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中枢系统神智,调节肠道菌群,纠正内脏感觉过敏等。
目前,没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能够完全有效。常用策略:
- 外周药物:缓泻药物,减少气体
- 全身:姐痉挛,抗抑郁,促动力
- 微生态调节及免疫
中医学“腹胀满病”的范畴,解释本病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
实证:气滞、湿热、食滞
虚证:脾胃之虚、虚寒或阴津亏虚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辨证论治,个体化、综合治疗。
- 分析影响因素:情志、饮食、生活环境。
- 辨证施治,方随证变。
- 方法:
- 疏肝理气法
- 清热通腑法
- 消食导滞法
- 辛开苦降法
- 健脾益气法
- 温中补虚法
- 增液养津法
- 理念:
从整体入手,可扶正、可祛邪,亦能两法并用。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充分发挥不同放几盒重要的互补性治疗作用,确保治疗效果,调整内环紧过,改善体质,达到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四、诊断要点
- 每周至少1日以上出现反复的腹胀和腹部膨隆。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 排除:肠易激热综合症、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餐后不适综合症。
- 肠易激热综合症:可有腹胀,但白天明显,睡眠后减轻。腹围不增大。特征:慢性或复发性的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
-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餐后出现的上腹部饱胀不适,不伴腹胀满和腹部膨胀。
常规诊断项目:血常规,便常规与潜血; 电子结肠镜与胃镜;腹部X线平片;肠道动力学检查;心理状态
五、治疗原则
先分虚实
- 虚证:应辨别期许或阳虚,或津亏;
- 实证:应辨别实热或气滞或阳虚或饮食停滞;
-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根据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轻重。
内治法,与外治法,如推拿、热敷、脐贴、耳穴压豆。
1. 内治法
1.1 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行气导泻
1.2 脾胃湿热证
清热祛湿,理气消滞
1.3 饮食停滞证
消食和胃,理气化滞
1.4 寒热错杂证
平调寒热,消胀散痞
1.5 脾虚湿阻证
健脾和中,化湿理气
1.6 中焦虚寒证
温补脾阳,行气消胀
1.7 肠燥津亏证
增液养津,清热润燥
2. 外治法
2.1 针刺
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 偏上腹胀:配内关、中脘
- 偏下腹胀:配上巨虚、下巨虚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 实热者:加合谷、曲池
- 肝郁气滞:加公孙、中脘、天枢、气海
- 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
- 脾肾阳虚:艾灸神阙、关元、气海
7d一疗程,1~2疗程
2.2 灸法:用于虚证
- 中脘,关元,足三里,气海
- 艾卷灸,每穴位10min,日一次。10次。
2.3 推拿疗法
1日一次,7日一疗程。
- 俯卧位,推膀胱经,按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 5min。
- 顺胃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 3min。
- 按揉足三里2min。
2.4 莱菔子烫熨腹部法:适用于所有证型
莱菔子(或川厚朴)500g,装入碗中,家用微波炉900W高火2~3分钟, 或铁锅炒热至70度,放入15*15㎝小布袋,扎紧口袋。
- 先置中脘,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至皮肤潮红。
- 再置上皖,从上至下到海穴。
- 后置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职场。反复至排气。
2.5 中药敷脐(神厥穴疗法)
方法多样,比较方便的方法:
-
丁香开胃贴对准脐部神厥穴。每天2贴,连用5d,每天不超过12h。
神厥穴.png
2.6 拔罐治疗
三募四穴
- 中脘 (胃经募穴)
- 天枢 (大肠经募穴,左右双穴)
- 关元 (小肠经募穴)
3.5~5 cm直径的火罐,“闪火法”,至皮肤潮红发热。每个部位30次,每次2遍。每日1次,5次1疗程。
2.7 耳穴压豆
王不留行籽脚步贴按压于耳部相应穴位敏感点,并按压。餐后及睡前3~4次,每次1·2min。3d一疗程。
六、康复调摄
1. 饮食习惯
-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
- 产气的食物,减少摄入。如: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类、面食。
- 戒烟忌酒。
2. 生活方式
- 适度运动。
- 规律作息。
- 关注身体状态,如大便情况。
3. 调摄精神情志
- 养成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舒缓。
-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