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
人民银行十部委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金融稳定理事会定义: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创新产品
四大业态:支付结算、存贷款和资本筹集、市场设施、投资管理
第三方支付和数字货基:起点高、增幅小
投资和保险:起点低、增幅高
中国数字金融的中心城市:杭州
第三方支付的普惠优势:交易速度、规模效应、成本优势
网络贷款优势:互联网设备普及率高;降低获客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利用长尾效应,提供个性化服务
网络理财:降低进入门槛,为中低净值投资者提供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投资回报;服务更加投资和全面;可以支持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适当性
数字保险:增量险种在长尾效应下不断创新;保险产品的精准化设计;渠道环节实现网络化、碎片化、场景化
数字货币:不依托任何实物,使用密码算法的数字货币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存款产品增长率、普及率最高,贷款产品增长率、普及率最低
中国数字金融发达原因
1.传统金融供给不足,规模有余、普惠不足
2.宽松的监管环境,监管部门一直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抱持宽容的态度
3.数字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降低获客成本,大数据分析部分替代尽职调查,长尾效应和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
普惠金融: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支持普惠金融的做法:
1.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数字金融公司
2.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3.两个不低于和三个不低于的政策要求
4.整治银行收费的专项检查和一个不高于的政策要求
5.央行的定向降准
6.金融机构利用软信息替代硬信息和抵押资产
难点:
1.金融的二八法则
2.高风险、没有硬信息、缺乏抵押品
3.服务对象无法达到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要求
4.征信系统不发达、利率不灵活、产权歧视、僵化的不良率考核
高级原则:
1.倡导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
2.构建适当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采取尽职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
4.监测数字普惠金融进展
面临的突出问题:
1.数字金融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创新,有的获得了成功,有的制造了混乱,有的前途未卜
2.总体看来数字普惠金融还不够普惠,可获性不够好,融资成本普遍太高
3.数字金融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4.无证上岗的现象很普遍,无门槛或无新牌照
5.互联网平台容易加速风险在不同行业与地区之间的传播
6.数字技术在智能投顾等领域的应用加剧市场波动
7.风险频发,P2P问题平台、支付、众筹和投资管理等领域的资金挪用和虚拟标的
8.数字安全存在明显的隐患
9.缺乏一套覆盖面广、效率高的全国征信系统
监管的重要性
1.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测量和调控变得更加困难
2.数字金融的参与者识别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一旦发生风险,传导非常快,波及的领域也很广
3.数字技术的运用放大市场波动,加剧羊群效应
4.对分业监管框架的挑战,很多数字金融公司都是混业经营
5.投资者适当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