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爱,人生最好的营养,好好爱他人、爱世界、爱自己,人生领悟系列8.13
1
慈悲
佛教用语。慈指给予众生安乐;悲指拔除众生的痛苦。后俗讹为慈爱、悲悯的同义词。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在佛教中为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
慈悲,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亦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
2
智慧
一指聪明才智,二指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出自《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
3
共生
慈悲与智慧,是一位修行之人的两翼,是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法宝,是一位恶人的梦魇。
慈悲为怀,智慧为抱,两者共生,怀抱完整。
一味地慈悲,缺乏智慧之光,就是个老好人,烂好人,受人欺凌,受人霸道,退缩忍让。
一味地智慧,缺少慈悲之亮,就是个聪明人,自好者,战山为王,独自为傲,外强中干。
有一点慈悲,有一点智慧,普通修行之人,做个自检,做好自我基本刻律,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不逾矩,不违规。第一重境界。可以以各自1/4以内,或者两者相交总和1/2为限。
进一层慈悲,进一步智慧,中阶修炼之人,安守肉身,不跑冒滴漏,不任性妄为,不恣意妄为,更不胡作非为,有自己的修行方向,有自己的修行目的,有自己的起步基础。第二重境界。可以各自1/4-1/2,亦可想加总和100%为界。
最难地步,越是接近越是付出与修行感距离越弱,所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越多,甚至可能一辈子就在二道梁那孤独终老,做一个半吊子行者。这也是突破最容易的时候,跨过迷茫,走过迷思,走近内心,走进深邃,考验人,也最成就人,成就人的那颗心与志。第三重境界。各自1/2-1,或是整体接近于2。
再上一层楼,再进一步梯,如同博士之后的那个后研究站,高级技工后的师行动场。这是第N重境界,各自为1,完完整整的1,与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英雄惜英雄,1+1,大于1,大于2,大于许多,呈现升级效应,不可限量。
此乃慈悲与智慧共生之德,成就大德。共生之美,呈现大美。共生之世,美好世界。
4
日修
做到慈悲与智慧一起生长,一起发展,一起圆满,没有什么窍门,没有什么秘法,更没有什么绝技。就是日修一善,日行一善,久久为功,日积月累,期待如愿。
善念。恶念生时,不强行弥盖,不刻意掩饰,顺势利导,循根究竟,恶从何来,方可治愈。常生善念,护佑见者,祈福听者,保佑思者,难过至极,一声法号,平息善向恶转。
善行。行为是念之动,思想决定行动,神经指挥肌肉。自我觉察自己的行为,自察内心的真实,自感自己的修为。
善功。不求,不施,不惘,耕耘得收获,不付出哪来回报。小耕耘、小付出,可能寸草不得,因为都在投入,刚刚见点起色,哪来获得。常耕耘,常有得,这是必然,遵循规律,依循人道,功德圆满。
这也是每日三思,每日必修之美好。也是,每日修炼之转换时机,自显跃进,也就是通常所言“自己看着自己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