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么对待时间,决定了他是怎么样的人”这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关于时间一章的开篇之语,诚然,珍惜时间的人是自律者,管理时间的人是高效者,忽视时间的人是急躁者,浪费时间的人是颓废者。
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从小到大,每每花费了一大段时间玩乐,事后总是懊悔不已,我本该把时间用于学习的,时间规划又白写了,所以我会尽力不让自己荒废光阴,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再去玩乐。
于是,我对时间管理类的书并不大感兴趣,以前只看过《把时间当作朋友》,它传达给我了一个意思:不要忽视时间的积累作用。
看后深以为然,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往往只关注了一年时间能带来什么,而小看了十年时间能带来什么,这本书告诉了我时间的正确用法,不急功近利,不消极避世,这个观点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表述为“郑重”。
“郑重”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我对时间的看法还是太浮躁了,郑重比认真更专注,比正经更严肃,就像小孩子看待事物的态度一样。
什么?小孩子?用小孩子的视角看不就是儿戏了吗?
不,只是我们大人以为他们儿戏,他们可是很郑重的,想想他们经常问出的问题:“爸比,为什么鱼儿在水里游泳不会淹死呀?”“妈咪,为什么猫咪不会用筷子呀?”
他们的问题听起来很滑稽,可他们的眼神却从来不像在开玩笑,这就是郑重。
当然,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写作的人对自己的时间都是郑重的态度,但对读者的时间呢?
未必如此。
刚写作的我很想多学习,多写出能提升读者的大道理,也就是思想干货,自己当时也很喜欢看这类型的文章,可是后来读者并不买我账,越写阅读量越低。
我很困惑,明明我是为了他们好呀,为什么就不爱看呢?
但我还是没有放弃,继续坚持看干货,写道理,直到我自己都对这些文章产生厌倦,不想看,也不想写,干货虽好,可不能贪多。
每一天我拖着疲惫的身影打开手机,只想享受片刻的愉悦,可不想再听哪个老师对我大谈阔轮呀!
如果我想要学习,我自己就会去找大牛大神的课程,我关注你,是因为我想获得乐趣,而不是想听什么大道理呀!
噢,原来读者是这么想的!
何况,现在网络上的思想干货已经够多了,如书中所言,“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我没必要再为这个拥挤的世界增添“信息噪音”了,哈哈。
书中提到了“半衰期”的概念,一件事物衰减到原来效果的一半就是半衰期,像我这样的人讲道理就是一件“短半衰期”的事呀,听的那会不明觉厉,给自己打了三斤鸡血,过后不久就随着“嘘嘘”排出去了,连一丁点“鸡味”都没有残留。
简直就是给读者打“嘘嘘”,啧啧啧,别了,别了,还是郑重点好。
真正半衰期长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经典”,它的好处是可以持续下去的,而且每次阅读我们都会找到新的东西,不同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领悟,所以经典怎么都是读不尽的。
比方说我高中那会就看了《金瓶梅》,懵懂无知的我看了几章,学到了很多新词汇(笑脸),以为经典就是如此,也看不下去,带点古文的白话文看不懂嘛。
现在的我再翻出来看,感觉就不一样了,自己像以上帝的视角看凡尘中的市井之人,趋炎附势,追名逐利,鸡鸣狗盗,贪图奢靡,百无聊赖,这些都是我们人性真实且重要的一面,而这些“真实”就被这本书毫不遮掩地描写出来,包括了“性”。
不过,看了三分之一我还是看不下去,也许有些事需要等我年长些,亲历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吧。
回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总得来说,作者每阐述一个观点总能旁征博引,可见其积淀很深,整本书都是“干货”。
不过,我还是要冒犯地说句,太“干”了,文字间没有一种灵性的充盈,看起来就太无聊了。
彭小六曾经说过,如果想写“干货”,请与这个世界温柔地碰撞。
我喜欢这种“郑重”!
(借别人一句话:原创不易 君子阅读 打赏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