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些关于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书籍,在《批判性思维工具》的第3章中,主要讲解了大脑由三部分功能构成:思维、感受和需求。平时的感受主要是一些无意识的情绪和态度,而本章的一个最引人注意的问题是“您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吗”,更深一步的问题是,通过控制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的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在一定的观点下,作出假设,产生一定的意义和结果,并用一定的观念、理论来解释我们的数据、事实和经验,并解决问题。
今天尝试用思维的8大成分来分析下这两天的小情绪、语言及行为。
1.工作上由于本周要跟一个同事合作完成一项调研,却感觉同事工作能力和态度都有很大的问题。分析国外网站资源有问题,态度上也很懒散,颇觉无奈。因此,很是产生了点情绪。
但仔细分析下自己的状态和行为,首先是自己的观念和假设,认为没能力做好工作任务的人就是让人心烦,其实,也是基于自己是跟此人合作的基础上,因此立马就由对事变成对人,因工作上的行为就对一个人产生了好恶之感。当自己是事件的参与者时,似乎更加容易思维无意识的情绪化,不假思索的快速认定和推论出此人不行。这个也可以解释自己工作不适时,对自己烦躁和怨艾的态度。
而自己判断一个人的信息既来源于自己目前看到的状况,又加之其他同事的类似评价,故眼见的内容又掺杂了不少个人情绪,因此,情绪的产生貌似也受了他人的观点看法的影响。他人的评论等也作为了自己潜意识判断所使用的信息,尤其跟自己看法一致时,放大了信息的权重。
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
不耐烦的情绪主要是思维上对问题对他人看法比较消极,能否换种想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呢?自己改变想法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积极起来,能够批判性的看待问题。因此可以试着对事不对人,看事物的积极方面。首先,他人的能力差不该影响自己的情绪,虽然会有工作影响,但自己工作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能够互相配合固然好,如不然,也仅仅需要就事论事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即可。对待事实的态度应该就是想明白即可,不要过多情绪。
其次,看待人的问题上,不能仅从工作能力和状态一个因素作为评价他人好坏的唯一标准,工作上接触他人比较少全面了解,更应该修正自己的假设,目前明显是把工作能力=人品给对应起来了。而评价一个人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切记自己做出推论前要明确自己是基于什么假设和观念信息来进行的,如果假设不对,推论必然不好。
2.平时跟人讨论闲扯,偶尔辩论不过,但又不愿意承认对方看法。自己往往随口一句深井冰结尾。这个似乎就是自己最常见的思维惰性的看问题方式。不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仅仅从个人角度上看问题,然而每个不同的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因而,以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时,最终结论往往是没有结论,任何事情似乎都不值得思考,完全的个人主义。讨论问题时,比较好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应该是比较公正的,基于一个普适的立场,作出一个公正合理的假设,使用正确的概念和明确的信息,有一个确切的讨论目的,解决问题的观念,在这些基本能讨论统一后,才可能得出比较公正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出来意义。
之后与别人讨论问题时,也是要时时警醒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多想想自己刚刚是如何思考的,多加锻炼,慢慢才能养成比较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