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我们一般把时间分成三个部分: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它时间(工作与睡眠以外的时间)。
再稍微细分下:早晨起床洗漱时间、吃早餐时间、上班坐车时间,上午上班时间、吃饭时间,下午上班时间、下班坐车时间、晚饭时间......
一天的时间经过这样的分割,碎片化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零散,期间又不时地处理电话、微信、微博等,难怪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时间总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
如何对时间进行管理,提高效率是一个浩大的课题。在这里我就简单叙述如何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写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不完全正确,还请读者谅解!)
一、找出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并充分利用
我的时间我做主。我们的时间经过上述分割后就变得非常零碎散乱,从1分钟到60分钟不等,在这些零碎的时间内,我们思考一下:
我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
我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
我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
我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
......
当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时候,它最大的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们有一种误会,认为重要的工作一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写一篇文章,一些人至少需要一个上午不受打扰才能够完成,而其他人则很快就能够写好,其差别就在于平时积累得不够,准备不够充分。我们没有把写一篇文章分解成框架或模块来写作,把组成文章的框架分散开来,再利用上述零碎的时间思考相应的事情。比如下图是秋叶老师平时碎片化时间利用方法。
当然我们暂时能力不够,不能充分运用这个方法,做到这么熟练与快速,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最主要是迫使我们不要浪费时间、有意识地思考、训练自己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3-5分钟时间思考要写的文章主题内容,用笔记录下来,再利用某个5-10分钟时间构思文章的大纲,有意识的把写一篇文章拆分成若干个模块,对照这个模块与相应的碎片时间处理事情,最后利用30-60分钟完成一篇文章。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我们每天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写作的困惑。
当然有些工作还是需要大块时间,但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可以大大节约大块时间,或者提高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
二、碎片化写作的3个关键习惯
1) 一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
不管是上班路上,与人聊天时,开会时,一旦有了灵感就需要及时记录下来,如果补记录,很多好想法、金句,就会被遗忘。不管是用笔记本还是一些手机APP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养成快速记录的习惯。
2) 马上抽出时间把灵感具体化、让其变成提纲
我们必须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有了一个灵感点,必须快速把她变成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快速写出文章的大纲,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的想法、金句、素材,如果没有大纲串联,很容易遗漏;如果没有大纲引导,我们遇到很多素材时也会视而不见。
把灵感变成大纲,等于是给大脑强化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关注可以用于写作的一切信息,这样也能够培养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
3)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各种写作框架或模块
很多人利用碎片时间写作其实不是卡在灵感上,人一天会冒出很多个念头,关键是要学会筛选念头,并把这些有意义的念头结构化,让它不至于流失。
当这些念头结构化后,就要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写作套路,这些套路我们需要深刻记忆,以便能够灵活运用。
今天的手机阅读,对文章的结构性、复杂性要求都不高,甚至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很简单。比如很多公众号的文章结构就是:
标题:标题就是写作灵感
开场:导入背景
分享一个故事+阐述故事展现的意义或道理+一张配图
再分享一个故事+阐述故事展现的意义或道理+一张配图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阐述故事展现的意义或道理+一张配图
结尾:提出判断,呼应开头,引发互动。
我们只需要找3段和主题相关的故事、金句、感悟、等等,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
三、养成碎片化写作的好处
这种碎片化写作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发现,不仅可以将用在公众号,头条,工作方案上,甚至职场大部分脑力的工作都可以用碎片化时间如此完成。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隐含着一个意思是,鲁迅先生一定具备利用喝咖啡的碎片时间的能力。
这就是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组合碎片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
当你有这样的碎片时间利用能力,你还会怕没有时间写文章,担心日更完不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