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起很早以前看到张辉的一段话: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网上找个教程或者视频教学,然后照猫画虎的掌握一些技巧,并非难事。无论是写作、摄影、画画、运动,我们都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伪装”成达人,然后发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但是,当你真正想深入时,却发现这个时代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你依然会很煎熬,因为很难达到那个高度,很难突破你看到的各种“速成教学”。
我觉得,在某些你在意的领域里,忍受这种煎熬,也许是必经之路。速食的快乐你我都喜欢,但愿我们能静下心来,真正做成一件事情。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他们在人群中大声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可是熟知后才发现他们或许没有自己口中说得那么厉害。
01
他们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掌声,但实际上一事无成。
有这样深刻地感受是因为,曾经的我也一直自嘲自己是一个“全能无用型人才”。
从小好奇心特强,因此兴趣爱好也极为广泛,喜欢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爬山、游泳、音乐、唱歌、画画、阅读、旅行、美食等各种爱好,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每次如果以此自我介绍,都似乎会引来一阵哗然。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非常满足这种状态,还以自己是一名斜杆青年为荣,自我感觉是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Girl.
但渐渐地我开始发现问题,认真盘点一番,让我在人生上面临更大的滑铁卢:
除了打篮球得过第一名以外,唱歌从没得过“十佳”;我跑步的速度还是龟速、依旧没有练出马甲线;画画总是停留在小白的状态...任何一项技能我都没有拿过60分,更不要说100分了。
内心自我反省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明白面临的滑铁卢都是由于:
“我只是看起来很厉害!”
自以为喜欢这些爱好就能通晓各大领域,但实际上,我在每件事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够!
正如大多数年轻人一般,在那个不自信的年纪里,或许只在乎收获内心虚幻的成就感,相比是否真的阅读进去了多少内容和知识,会更在乎发在朋友圈那张被滤镜保护的照片是否有人点赞。
因而你就出现了一种,点赞数多就证明自己很厉害的错觉!
同样的,一些总是泛而不专的人,或许会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只求不要让他深入地思考下去。
这不是碰到了雷军曾说过的:“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的枪口上去了吗?
而真正的厉害,是那些每天夜以继日挥洒汗水,在马拉松赛场上名列前茅的人。
02
寻找生命的主线,让所有的选择都为这个主线服务
人的一生虽然有无数的分支,但却还是有主线任务的,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主线任务是什么。
有些人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主线,而有些人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支线上,那只会让你远远落后于别人。
正巧今天在听到行动派海外创始人曹莺老师在拆《做自己喜欢事,并创造财富》一书中讲到,Doing和Being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oing是指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Being是你想要展现出来的状态和你想要成为的人
于是就要找到自我声明中的三个正向的关键词来去形容自己想要的状态。
我的Being是美感、毅力、挑战。
因为自己很喜欢写手帐,记笔记,听到一些分享后会将心得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但都会很意外地赢得一些夸赞和加好友的请求。
通过好友请求后,一般会收到这样的话语:哇,你好厉害呢!
如果不是特别忙碌,我就每个都会回“说声谢谢,然后一起加油~你也可以的!”诸如此类的话。
但其实我每次听到这样话的时候都很心虚,我担心大家只是被我手帐里的一些外表给迷惑了,因为很少有小伙伴真的看进去了笔记本里写的分享内容,所以也很少会有人和我指出,记录的分享内容是否有逻辑,自己的见解是否到位等等的这些问题。
而我,并不想只是看起来很厉害。
所以我每次回家后,会对着自己的笔记本,按照写笔记的思路去重述一遍老师的一些观点和可以践行的地方,以及自己写下的观点进行回顾,再去思考一下有哪些是可以直接践行起来的。
希望能够在天天做这些对的事情的过程中,也能慢慢变得很厉害。
于是我明白了,看起来很厉害和很厉害之间,除了差10086本书,还差了持续不断地行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不担心自己学不到东西,我只担心自己学到一点东西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所以,道理先行,行动支撑。希望你和我都不要做那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我们要做一个真正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