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的这个作文题目,我也跟着写写,借这个题目,找一找我的心爱之物。
小时候我的心爱之物是糖纸。吃完糖把糖纸弄得平平展展的,夹在一本书里,厚厚一沓,时不时的拿出来,一张一张地看着,花花绿绿,特别喜欢。有时候会和几个好朋友,互相交换糖纸,我的红的有两张,他的紫的有两张,我俩互相交换,每个人都拥有更丰富的颜色图案。特别珍惜,像宝贝一样存着。
最富有的是过大年给糖块。我那个年代,村里的孩子,平常是吃不到糖块的,到了过年,每家每户才会在桌上摆点瓜子儿大豆糖块,孩子们非常稀罕糖。过年跑大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去串门,小孩去了大人给上一块两块糖。然后孩子们会数着自己兜里的糖,念叨着还有谁家没去,还有谁家没给,比较着你是几块糖,我是几块糖。揣着兜里的糖,尽量忍住不吃,和小伙伴们比谁攒得糖多,好像谁的糖多,谁的福就多了,有一种胜人一筹的满足感。
看到地下有糖纸,大家会争先恐后的去抢的捡,捡起来像宝藏一样,夹在书里,一攒好几年的,看着花花绿绿的糖纸,觉得世界真美好,自己真真富有。
再大一点,我的心爱之物是信件。过去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人们想交流,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信件。我记得中考完,我有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初中中专,这是一件大事,除了亲朋好友们互相传播这个喜讯,我们和这些朋友的交流,主要通过写信。我记得他考住的学校叫什么电子学校,在当时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时髦。我和她互通过好几封信,那时候她读中专,我读高中。友情就通过这样的信件互相联络着。
再后来,高中同学考大学考到全国各地,有几个好朋友,经常通信,互相表达惦念,互相介绍彼此的学习生活,生活环境,室友,城市的一些情况。现在想想,那也是我们当时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每收到一封信,我会反复读好几遍,然后在别人的羡慕当中,展开信慢慢读,一点一点品味,然后折好,装回信封,很郑重的收藏起来,特别重视。
我搬了好多次家,扔过好多东西,但这些信件我现在依然保存着。这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后来发现,我最心爱的东西是书。我遇到很多问题,难以跨越的时候,都是从书中找答案,遇到很多情绪难以释怀的时候,都是通过读书来解忧。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读书是我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那些年读过好多小说,只要是矛盾文学奖的必买,而印象最深刻的,最激励我的书,应该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了,看着孙少平的奋斗历程,多少次的激励我,努力读书,走出农村,去看更广阔的世界。《酥油》让我看到西藏的教育,一个支教老师细腻的记录,读完让我看到宗教在西藏,无处不在。读书让我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人们的艰难困苦,还有那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卡点和瓶颈,我也是通过读书来学习先进的经验方法,支持我自己的课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困惑,有矛盾,还是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既然是必须经历的,早经历总比晚经历强。读到这样的普适性规律,心里就踏实了。在面对生死沉痛,无法自拔的时候,又是书拯救了我。现在哪怕是无所事事的时候,读上几页书,心里也踏实舒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句话就说出了我现在的一种状态。不论是出门,还是回老家,或者是上班。我的包里总会装着一本书,不为别的,在闲暇的时候翻上几页,给自己的心补补氧,然后踏踏实实,安安然然的面对每一天。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一样的心爱之物,但是书带给我的收获,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