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端午节在我们老家是一个大的节日,有“端午大过年”的说法,意思就是端午节要比过年还要隆重。
端午节,在我们老家是很重视,也少不了吃喝。其实,小时候在老家,不管过什么大年小节,只要是过年节,小孩子们都喜欢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食物匮乏,缺衣少吃,也就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新衣吃美食。事实也是这样,还没到端午,每家每户就开始准备好粽叶、糯米什么的,临到端午前一天或当天,全家老小(小孩贪玩吧)开始裹粽子,为什么叫裹呢,而不叫包粽子呢?因为我们老家的粽子都是三角的锥形,而裹粽子这个动作还是蛮麻烦,不能用“包”这个字来敷衍,裹不好还会散开的。除了裹粽子外,我们老家还有一种用糯米浆做的糍粑,也是用粽叶包裹蒸熟吃。
还有就是,端午节前吧,还得在村子/房子周边撒上混了雄黄的石灰,以及采摘些艾草挂在门前窗外,当然还有人喝雄黄酒,以及拿艾草煮水洗澡。为什么有这些习俗呢,因为传说五月是“恶月”,也有说五月是“毒月“,端午居于五月之始,气候转暖加上梅雨到来,高温湿热伴随蚊蝇孳生,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因而驱瘟一直是端午习俗的重要内容。这个时候蚊虫较多,蛇也开始出来活动了,而艾叶的气味可以驱蚊虫,而雄黄石灰则是可以驱蛇,无论是艾草、雄黄,还是五彩绳子等,这些都是无论驱虫、辟邪、纳福的。尤其雄黄酒可以驱蛇,其实我们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早已领教过,当年许仙就是在法海的挑唆下,让白娘子喝了一杯雄黄酒,以致露出了原形的。
今天是端午,正所谓“年年端午年年过,岁岁安康岁岁康”,至于何谓端午,你知道么?之前一直以为,端午无他,就是纪念屈原,以及吃粽子而已。我百度了一下,原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这下知道了吧,端午,其实是从端五而来的,是不是感觉又长见识了?
端午节是我们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多个说法,其中包括为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各地为了纪念如上人物也有许多的活动,比如将粽子等食品抛到江里,以及在江上划龙舟等,这一来是为了祭祀为国为民的屈大夫、被谗害的伍子胥、投江寻父的曹娥,二来吧,就是希望江上的龙虾不要打扰屈大夫、伍大夫、以及曹娥。
自古而今,端午自然也有很多骚人墨客吟诗作词,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古人的端午情节。
端午 七言绝句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六幺令·天中节 宋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最后,我也吟诗一首,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 当代 吴晓晨
端日粽子香,
午阳添雄黄,
安得龙舟赛,
康乐且欢畅。
金色飘带舞,
龙舟江中游,
鱼竟跃龙门,
好事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