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鞭炮引信在被香点燃的一刹那间,黑暗的夜里绽放出一小束耀眼的光芒,心中不觉涌出家的感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又暖屠苏城。
小的时候,除了对美食的渴望,对春天的期盼外,最吸引幼时的我,当数这年节时的鞭炮了。
依旧记得那时每年春节鞭炮不断,家里越买越多,几万响一挂的鞭炮也曾买过。这当中已经去世的父亲当是居功至伟。母亲却总是对此摇头不已,说到花钱买这些鞭炮做什么呢。虽然这样唠叨,但也从不为此而生气,大概是怕影响了过年喜庆的气氛吧。
那时对钱没啥概念的我,回回跟着父亲身后买鞭炮,只是一个满心欢喜,恨不得回家立时便放个尽性。即便外出求学归来,看到家中暖气上放着的鞭炮,依然心喜不已。
现在人放炮,拉一挂鞭,打火机一点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小时候可舍不得这么放,一挂小鞭买回来之后先全都拆散了,用香点着放,几挂小鞭能从初一一直放到初五。
当年光这样的小鞭就有很多玩法,耍酷的拿在手里点着了再扔,还有塞墙缝里放的,插小土堆里炸土,插雪堆里炸雪……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炸不到的。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鞭炮的喜爱,对父母的依恋,也许在那时就越来越浓了。
昨天在全家人的年夜饭上,听到外甥的一句话很有感触:小的时候收压岁钱,根本不太在意。现在独立在外打拼,想收压岁钱了,却已没人给发了。
一句话听的我唏嘘不已。此时风景依旧,却已物是人非。最爱买鞭炮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唯有白发苍苍的母亲独守家中。
小的时候,哪里明白鞭炮声中,欢乐背后,是父母一年艰辛的付出。
不知怎的,母亲今年没有象以往春节时必买几挂鞭炮。我听到后,心中有些小小的遗憾,少了鞭炮的炸耳声响和硫磺的熟悉气味,似乎年味也会淡了很多。
昨日年三十。与妻街上散步,偶遇一鞭炮零售点。兴致突起,进去转了转。炮的种类屈指可数,哪里有幼时记忆中的丰富,索性拎了三挂干响浏阳鞭炮而出。
母亲见了,虽然在说放炮影响四邻休息,却也有份喜悦溢于脸上。毕竟鞭炮是春节的气息,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但对我而言,鞭炮是一种追念,对已故父亲的深深思念;鞭炮是一种年味,声声鞭炮意味全家团圆;鞭炮是一种记挂,是对母亲深深的牵挂。
已然满头白发的母亲现在是家的象征。母亲在,则家在。家在,牵动我千里之外回来的动力则在,过年回家放鞭炮的冲动依旧存在。
记得年前临放假时,与单位一老领导闲聊,问及过年是否回老家转转,老领导淡淡笑着说,不了,过年值班。过后,才恍然,老领导家乡亲人已不多了。
正所谓,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来处就还在,回家的信仰就还在。自己虽然在外地已工作生活多年,定居在那儿,已然适应了另一种生活,猛地回到家乡,竟发现自己与故乡多少有了隔阂。但对家的记忆仍是心底深处不可磨灭的念想。
如今,儿时热闹异常的鞭炮声渐行渐远,春节的年味愈来愈淡。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些东西终究会失去。但只要到了冬去春来的这个时刻,心中都会蕴酿起一泓浓浓的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