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定十分好奇,我们究竟是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才导致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听不懂说不出,完全就是一个无效的状态。
记得我大学的时候上英语选修课,课程里有一个听力训练的环节。记得当时是一位非常漂亮有气质的女教师,据说还是有过出国经历。上课时,她总是先放一段录音训练我们的耳朵。感觉录音速度超快,根本让我们耳不暇接。尤其当出现一连串英语的时候,我们基本就彻底崩溃了,大脑里根本“翻译不过来”。再看那位老师,眨动着大眼睛,一脸神秘的坏笑,侧耳聆听那些英语,并缓慢的一个词一个词的复述出来,像我们解释每一个词的意思,当时我们全班发出惊叹,老师你太厉害了吧!
大家看出这中间有什么问题了吗......?
这种传统听力训练过程,是很多学校采取的训练方式。
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我把这种训练方式总结为无效输入:在不熟悉,不理解英语原文的前提下,试图通过猜或者蒙或者抓关键词的方式强行去听!
传统听力训练模式的前提是:要想听懂语言,一定要把语言的每一个字词都听清楚。当然,对付考试,不一定要全都听清,只要把关键词分辨出来就可以了。因此,提高耳朵的分辨能力或提高耳朵对语音的敏感度是训练的关键。总之,它认为训练听力一定是依靠强行听。其中,各种盲听手段必不可少。比如,拿到一篇新材料,最好在不看原文的前提下听写,哪怕是多听几遍,最后再去参照比对原文。鉴于很多人都已经能熟练背诵新概念之类的大量文章,阅读相对也很顺畅,就是一到听力这儿就不行了,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只有不断通过这样的训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听力。
意识到这一过程有什么不对劲儿吗......?
最最可怕的是,在许多人看来,尽管他们孩子还小,还没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但这一定是学习语言必经的高级阶段,将来是一定要去经历的。也就是说,尽管这种模式已经蠢到极致,大家依然还要前赴后继。
语言是否能听懂,不是因为你的耳朵对语音有多么强的分辨能力,也不是因为你对语音有多么敏感。说白了,听懂语言是完全不需要听清楚每一个字词的,而是由于对语言的足够熟悉,以至于听到其中的一部分脑子里就会立刻显现整体。就像空中出现一条巨龙,即便有浓云遮挡,你只能看见部分龙爪,龙首,龙身。只要是中国人,你也一定知道那是一条龙。
组成语言的并不单纯是那些静态单词以及语音语调,更重要的是动态的、贯穿始终的脉络走势和高低起伏——语言是流动着的一串串音符。您必须首先对它们进行充分的熟悉,才能在听到时,大脑及时反映出来。机械的背诵单词或背诵课文,都仅仅是学习语言的静态部分。只有不断去模仿原声才能熟悉到流动着的语言整体。
只有对语言整体有所熟悉,你才能做到,听到一部分就能反应到全部。意味着不单纯是在人声鼎沸中,你能通过其中一个人传来断断续续的喊话声就能知其所言。还意味着我们听到前面,就会对后面有所预期。也就是中国人所说,只要你一撅屁股,就知道你拉什么屎。听到上半句,就知道下半句。
所谓考试时要听出关键词的说法,这个被众多人奉为法典的训练理念。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大部分内容都听不懂,找关键词是唯一有效的答题技巧。而语言如果能熟悉到听到上半句就知道下半句的程度,所有的词都百分百拿下了,根本不存在关键词的问题,漠洲英语就不会用这样的方法。
现在大家应该彻底明白了,学语言我们究竟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
我们一直误以为听懂语言是靠耳朵,而耳朵仅仅是一个输入器官而已,真正听懂靠的是大脑。同时,就像我们用母语交流一样,往往还需要耳鼻喉眼四肢等身体的全部器官。而头脑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会把接收到的信息直接与记忆库里储存信息去比对,依然就像我们在天空中看龙一样,只需收到部分信息特征就会在大脑中迅速还原龙的全部身体样貌。
听懂语言真不是依靠耳朵的分辨能力,而是依靠对语言整体的熟悉程度。
当拿到一段新材料,你本来不熟悉它,通过盲听固然会增加其熟悉度,但是如果不盲听,你的熟悉度会成百倍增加。比如 catastrophe 这样一个词,如果你既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怎么念。即便盲听一百遍,你的大脑记忆存储对相应信息依然毫无反应。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它的读法,并告诉你它是“灾难”的意思。且根据剧情场景,你能体会到,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灾难。那么接下来每听一遍,你大脑的相应存储单元都会有脉冲电波的反应,这样你再听读模仿一百遍,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再比如,with all due respect,这样一个表达。如果你从来不熟悉它的含义,那么不论你盲听多少遍,也很难听清它究竟是由哪些字词组成。即便听清楚了,你依然无法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含义。
假设一开始就告诉你,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用(出于)全部应有的尊重”。同时告诉你,它实际上与中文的“恕我直言”的语意和感觉更接近。如此你再对照情节语境反复跟读体会,每一次跟读,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恕我直言”的感情色彩。那么经过一定遍数的有效输入和吸收内化,等到再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刚说出前两个字,with all 你的大脑里已经反映出due respect了。或者,当你遇到你的老外上司,你忽然想对他提出点忠告,又怕言语唐突,就会立刻想到可以先用这句话来“打底”了。
学语言其实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不知道大家是否听懂了我的意思。
拿到一段新材料,千万不要让孩子先去盲听或者听关键词。盲听靠猜是无效输入!而是要通过声音、情景、中文意思三者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听读模仿,熟悉它的声音,体会它的感情。
比如一个学习素材,可以通过声音、情景、中文意思三者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听读模仿,听读了70~100遍,就意味着吸收了70~100遍,熟悉了70~100遍。我们的每一分钟每一秒的学习行为,无不是增加孩子对语言的熟悉程度。这就是一个有效输入的过程!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