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专门邀请了一位专业人士来部门讲解了下DRG和DIP,这也是目前百万医疗险客户问到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借着热乎劲,赶快科普下。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开始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动DRG和DIP支付方式改革,并开展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至2025年,DRG/DIP将实现统筹区域,医疗机构、病种(90%)和医保基金(70%)的四个全覆盖。
DRG原词是Diagnosis Related Grou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DIP 原词是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按病种分值付费)
这种模式下,医保基金不再按照病人在院实际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入的DRG付费标准进行支付,实行“一口价”的收费政策,主要是为了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听到这个先别排斥,DRG是全球主流的医保支付方式,最早在1976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提出,目的是用于提高医疗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随着世界各国对医疗领域管理和医疗服务降本提质的需求日益增长,除美国外,德国、英国、瑞士、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也引进了DRG付费方式。
DIP付费是中国独创的一种付费方式,他结合了点数法、总额预算、按病种分值付费等方法,目的是实现扩大覆盖的病种范围,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有效控制基金风险。DIP是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适用于数据信息基础较差的难以实施DRG的地区。
医保DRG付费的实施意味着“医生开单,医保买单”的时代结束了,而是按病种打包付费的方式,主要解决医保体制内的费用上涨和过度医疗问题。医保局会按照这个提前定好的价格和医院结算和报销费用,超出标准的费用由医院承担,结余部分归医院所有。
用大白话来描述下DRG,就是说:以前我们看病,跟去饭店吃饭一样,厨师帮你配好菜,吃完了再去付费。现在去看病,就是吃自助餐,进去时一人发200块钱,吃啥就在条条框框内选,自己想多花钱吃点海参鲍鱼,对不起,没有。真要花超了,饭店老板得倒贴钱,把你花多了的钱找补回来。
前一阵有个关于DRG的视频特火,上海有个胸外科医生给患者动了手术,却贴了1.4万自己的工资,就是因为那个患者的总医疗费用超了。
DRG的实施,有好有坏,好处是:
1、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避免医院过度用药,过度检查,大量使用高价耗材等
2、可以规范诊疗流程,规范合理用药,提高床位周转率
3、促进医药行业的合理竞争
不太好的地方就是
1、疑难杂症就医会更困难,甚至出现医院医生不愿收的情况
2、住院时间会更短,因为控费可能会被动的出院、转院
3、院外买药可能更常见,去了医院只要用了医保,就得控费,很多药品就会受限开不出来。所以超过费用的、或者好的药贵的药,都得自己去院外额外购买,自费比例会更高。
4、DRG可能会越调越低,参考上一年的红线,治病的钱会越来越少。慢慢趋势是国家医保最终只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想要更好、更优质、效果更好、更精尖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要靠自己口袋里的钱或者商业保险。
那在DRG/DIP实施后,我们的百万医疗还有用吗?
百万医疗还是有用的,但是因为DRG,百万医疗可以报销的医疗费用比例会降低,院外特药部分就会变得更关键。
所以要特别关注百万医疗中有没有包含院外特药部分,这个会越来越关键。
DRG是与医保挂钩的,只要有用了医保就会受到DRG的限制,即使跟医生说:我有商业医疗险随便用好药进口药。医生也给你用不了,因为压根就开不出来。除非跟医生说:我全自费。
所以DRG在帮普通人降费的同时,也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医疗选择权,未来生活所迫只能是在DRG的框框内治疗或者小问题选择在DRG内做治疗,对生活有点追求或者大病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就真的要靠自己和中高端商业保险了。
以前我经常跟客户说:如果只买一份保险,那就是百万医疗险;
但对DRG研究越来越多后,我想说:要真想看好病,买一份脱离了医保支付的中端或高端医疗保险会更有用。
关键时刻,可以理直气壮跟主治医生说:我全自费治疗,不走医保,给我用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