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另类乌托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看朋友圈分享京东531的什么品类日总结,说销量最好的书是《浮生六记》,各个年龄层的人买的最多的都是这本书。果断找了来看,一口气读完,有些话,如鲠在喉,与主流评论观点不同,不吐不快。其中或有言辞激烈,或有错漏。欢迎指正,欢迎来喷。

                书是好书,但.........

  一本笔记残稿,散在旧书摊中被一个文人淘来欣赏,推荐给另一个文人印刷出版,一直到传言前几年考证散佚书稿,内容更是提及钓鱼岛信息等等,这本书本身,就带有太多传奇色彩。但,说到底,也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幕僚回忆笔记罢了。

如今被推崇原因林林总总,却也不过以下三点:

  1 题材非主流,“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眯盐之琐屑”,如此多的白描琐碎日常的小文从前不多见。

2 内容契合文人“精神追求”,读着这些夫妻缠绵缱绻,日常恬淡自适的文字,很多文人的情怀得到了安放与慰藉。

3名人效应导致众人热捧,从林语堂到汪涵,人到中年读着“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这种情节,不免拍案,以此为媒介热推“闲适生活”的理念。而众人听说如此甚雅,怎能不给自己贴层金,根本不看林语堂的地位、汪涵的身家,以为买本书就能沾上文人雅士的香气,下单收到书之后粗略看看文言文,点点头说写的真不错,拍个照发个一行字的微博朋友圈,转身再去逡巡着下一个可以寻找热点去了。

        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中背景是清代的男女关系,主人公的所做作为自然是受当时社会背景文化影响,而今确是不能拿现代眼光去评审过去的,但也绝不至于将一个女子的默默承受作为良好品德在现代社会宣扬称赞。

      你只看到的是青梅竹马,却没留意是定的娃娃亲早夭,虽顾及芸娘幼年丧父福泽不深,但儿子心意投注,就添了一个“性子柔和”的名目定下亲事。沈母仅摘下金戒指做订礼;而后写芸家堂姐新婚,满室鲜衣,独芸仅有新鞋。不得不叹,成就这段婚姻的恐怕也不全是儿子说“非淑姊不娶”的“两小无嫌”那么单纯吧。

      你只看到暗牵衣袖,闺房藏粥的情愫,却不想芸娘家徒壁立,一家三口甚至弟弟学费都仰其女红供给,如此一个惯于付出型人格,尽心照顾未来夫君的心思背后有多少期待和心酸。

      你只看新婚之夜互诉衷肠,却没留意二人于国忌前夜成婚,其姐国忌次日“款嫁”,为什么两场婚礼离的这么近?为什么要赶着国忌前后匆匆嫁娶?在同一天,白天弟弟娶新妇,晚上为姐姐办娘家酒?我不了解清末习俗,但听说过近代乡村穷人家嫁一女才能娶一妇的窘迫。而姐姐的“款嫁”恐怕也是定的急。其后沈弟娶亲,芸娘拿了自己的珠花抵了小叔子聘礼的缺也可见一斑。

      你只看到芸娘主动尽心为夫君物色美妾,却没留意这只是男人的一面之词。沈复纳妾之心早有端倪,他自己似轻描淡写的提起游太湖时夫妻与船女共饮,后芸娘醉酒单独回去休息,沈复没有陪妻子反而留下与船女喝茶闲话,芸娘怕是就想成人之美。而后芸又推荐伶人兰官,沈复也单独叫到屋子里握着手腕看了,终是嫌胖。果然几年后去广东做生意,手上银钱宽裕,跟妓女喜儿痴缠半年,那句“赢得花船薄幸名”听起来带着些许得意。直到沈复归家,芸娘看同行妹婿带回姬妾,心下便已明了。分忧也好,博贤明也罢,搜寻“美且有韵”的侍妾势在必行。名妓之女憨园是被夫妇同时选中,沈复自然明白名妓的女儿是“非金屋不能贮”,而芸娘却天真的以为憨园真的憨厚,妄想用情怀能打动呢。随后憨园随“有力者”去,芸娘病重怨憨园薄情未守承诺,读来莫名其妙,且不论憨园命运自己无法掌控,即便是她自己能做主,只是收了手钏,并没有答应相许,哪有芸娘真情结交便一定铁心嫁进这贫寒之家的道理!

      所以,你看到的夫妇谈诗论文,扮男装出游,确实能看出自由精神。养兰、种莲、做活花屏、租馄饨担子南园赏花办茶酒宴,也的确心思精巧,但清贫而认真的过讲究日子并不独此一家。只是大多女子形象没有如此白描细画罢了。

    沈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家?

      开篇说沈家是“衣冠”之家,但未提及祖上亲里,料想并非世袭望族。沈父一生辗转做的多是幕僚,怕也是刚刚进入“士”这个阶层吧。芸娘进的这沈家各个人物也都鲜活典型。

        沈复,十五岁在私塾里读书不觉勤勉,随师出游西湖的事倒是记得大半辈子,新婚后与妻子离别三月,魂不守舍,先生看出心思,便给了作业让他归家,到家后讲的全是夫妻缠绵,不见再提课业。二十岁左右抵了病父的缺,学做幕僚,却无建树,二十五岁觉得官场昏暗转行学做生意,不到一年就赔本重操旧业随父做事。家里银钱时常不济需要妻子典当友人资助,却仍要卖衣沽酒。三十来岁因父亲嫌隙被赶出家门,不久南下广东做生意,本来十日货物卖光了,却偏呆了半年,为着妓女喜儿耗费白金。回来后沈父自然不许他再去,只能又去青浦工作。 沈父允许他们搬回来,为邻人担保被债主上门讨债,又被赶出家门,无力抚养一双儿女,两日内就送做童养媳和学徒。芸娘至死前仍为之计长,而直至文章最后沈复随翰林入京,也未见再提把芸娘灵柩迁回故里的字眼。

      沈父,文章开头说沈父爱认亲,所以沈家异性兄弟26人,沈母义女9人,沈父在外大方结交,却不太顾及家里。沈父一生做幕僚,此处不行,便有他处可去,还给两个无用的儿子安排前程,把他们带在身边学本事。小儿子拿哥嫂名义做保借钱还不上,讨债到家里,芸娘写信问询,小儿子对哥嫂搪塞,面对父亲拒不承认。沈父一直想找个姬妾随侍,芸娘帮忙物色本就得罪了婆婆,沈父一场病后收到家书,说沈母觉得是姬妾让父亲病倒的让把人送回娘家,沈父大怒,以芸娘在信中称婆婆为“令堂”不敬,背夫借债,馋谤小叔为由,赶两人出门。而后,因大儿子为邻人作保后讨债登门,沈父不想受牵连,又误解斥责儿媳与妓女往来有辱门风,逼迫儿子立即处理否则告官论处,又不愿收养未成年孙儿任其流离。

        女儿青君,父母逃难之际许给表兄做童养媳,芸娘是多么不愿意而又没有办法:“闻王郎懦弱无能,不过守成之子,而王又无成可守.......幸诗礼之家,且又独子,许之可也。”而母亲死后,青君给父亲的家书消息,一次是沈父的死讯,一次是弟弟的死讯。青君日子如何?这位能把养兰花写的那么详尽的父亲在四篇存稿中未表一字。

        儿子逢森,十二岁父母避难托友人转荐学贸易,此后便也是为母亲与祖父丧事见了两次父亲,最后一次,沈父安葬时沈弟又说葬事缺乏用度,命逢森找父亲拿银子。沈复得到儿子亡去的消息已隔了半年。这十五岁的孩子是怎么死的,后事怎么办的统统没提,只感叹芸娘的仅有的儿子断了香火,倒是提起因此被赠了一个妾,重入春梦。

当然这些在那个时代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这样的内容是怎样被推崇的?

      描绘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形态的书不是没有,《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虽是小说,却也是生活百态的艺术再现。若论真实性,虽是笔记体自传散文,谁又能保证其内容情节没有经过润色和掩饰呢?你只想想很某些人(比如本人)那些看起来丰富热闹逼格满满的的朋友圈,是否能真的反应出他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呢?将一分钟或者几秒钟的镜头记忆汇聚,真的能刻画出准确的人物的生活肖像吗 ?我们的爸爸叔父们喝酒时说起自己的过去都是精彩光辉的,何况是要用文章记录出的文人骚客人生呢?

    至于芸娘,大家的评论却都偏向“女子当该如此”,“得此一妻足以”。让人大跌眼镜,21世纪的十几年后,骨子里还是太多人要求着女人三从四德。

      对芸娘出身的原生家庭来说,进入沈家是没得选,而能被自己的表弟看上取为妻,一生恩爱倚重或许是只幸运的意外。不思进取又自视清高的丈夫、色厉内荏的公公,自私冷漠的婆婆,贪财诡辩的小叔子才是芸娘这样的女性一生要学会相处的真实环境。但她不折不扣的败下阵来,是所谓的知礼避还是情商不够的怯懦?

    从私藏暖粥小菜,到吃斋祈福,再到嫁进门后的缄默劳作,与其说是懂事是爱丈夫,不如说是一个从小就没有安全感的人想用自己的全心付出能换来他人对自己认可的卑微期待。这样的事情不管在那个时代都是异常艰辛的悲剧的典型。生不能护佑一双儿女长大,死无法魂归故里。芸娘的结局并不意外。

      当大家给芸娘扣上性格柔顺、心思巧慧、胸怀大度的时候,是否想过,如果有的选,谁愿意在如此环境中挣扎!她自然是有闪光点,再艰难的日子都认真耐心的过了下去,再怎么糟糕的境地中都为他人尽可能想出过得去的法子。她没有抱怨吗?对着对着本不可能得到的憨园,一厢情愿的想用一只翡翠钏+真情结交去打动对方,未果后给憨园界定的是“背叛”和“薄情”,气的犯痼疾。把错都推到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小小的侍妾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本承载着丈夫娶到满意侍妾后就能恢复从前和美家庭生活期待,但现在希望也没了,从前还能从贫寒苦闷的生活中寻些许乐趣,之后却再也不见沈复的回忆中有美好的情节了。 她内心强大吗?或许只是隐忍着不能或者不敢发作罢了。躲债他乡,丈夫又一次了工作,出门几日讨账回来,芸娘大哭,说家里的小奴偷了家当跑了,说担心孩子路途安危我们能理解,可担心小孩逃回家去父母反来讹钱的顾虑,不禁让人心口一凉:奴仆逃跑,主人非但不追查惩处,却害怕被讹诈无钱应对,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细思恐极。

    桩桩件件汇聚成悲剧的芸娘,竟还有人羡慕和夸赞,更有甚者感叹现世再无此奇女子。从女人嘴里说出来的:愿意陪你吃苦的幸福,和从男人嘴里说出来的:我也需要找能一起吃苦的。不是一回事。那些反复玩味芸娘德行之美的人,想来必是沈复之流。

    这本本该是小众欣赏的笔记小品,如今被营销成畅销书榜首,这背后暗合了大众的什么心理?不敢细究。

题外讨论时刻,下图是书中整理出来的沈复这三十年来浪过的地方。

要是你家男人不去赚钱的理由一堆,卖珠钗来喝酒,却从不肯错过任何一个穷游的机会,你这个芸娘,会怎么个反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章是从前发的,被推到首页看的人不少,但最近可能简书清理内容,被设置成私人了,我想是原题目惹的祸。投入无消息,干脆再发一遍吧。留作纪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章方式引发了一些讨论,很多人不喜欢觉得我说的让很多人梦破碎。但我也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再保留一段当时我的回复说明。

“我不是真的要否认沈复的生活情趣。喜欢花草,舞文弄墨,纳妾,都很正常。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我不是说沈复多么不好。但我不认可现在很多人推崇芸娘的美德,不认可有些人说他们的爱情有多么好。

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本书恰巧是不完美的真实,但我想说的只是大众对这种人生,特别是推崇芸娘的人生这件事不认可。所以才从女性的视角分析了芸娘的生存环境,必然现在否定面说沈复的缺点。

陶渊明也是把衣服当了买酒,全家没有一条裤子可以出门见人,陆游穷困抱着幼儿无钱医治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但他们依然被推崇,那是赞他们的气节和胸怀,没问题。但一本书把自己的生平记述详尽,却还说芸娘幸运幸福。就觉得不应该了。”

“我的观点也是觉得书是好,小众作以玩味确实雅致。只是因为京东数据说一本书成了各年龄段的畅销书,很多评论又说当当得妻如此,希望有如此爱情云云,从女人的立场我就不淡定了。

我个人觉得那个译本都有译者的心思在,然而读书最好还是读原文。这个文 言文比较白话,读起来相对顺畅。所以我才能从字里行间推敲出一些没有拿到面儿上来说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743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2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28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85评论 1 28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5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1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60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19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0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36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1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70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27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