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豆瓣评分8.1,我感觉还不错。
看到标题,可能会认为这是又一本的鸡汤文合集,特别是看到副标题的时候。或许,英文标题“outliers”更能说明这本书的内核所在。
outliers,新兴英文词汇,作名词。原义是:异常值;极端值;离群值;离开本体的东西;在中文里面,或者该翻译为“出类拔萃”更适合,同时也符合书中研究成功人士为何成功的主题。
这本书与其说是成功启示,不如说是社会学著作,因为比起个人成功的要素,它更关注的是个人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身兼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是个非常有创意的作家。虽然阐述的是非虚构的人物和社会因素,但是故事写得起伏迷人,很容易就被它吸引。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机遇,更集中分析个人成功;而第二部分文化传承更倾向于家庭,或者是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影响。
-01-
1.高智商是否成就非凡?
作者在第一部分“机遇”中,作者阐述了五个章节故事,归纳起来,它就是三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时代,三是个人。
先看家庭,虽然美国的社会发展以及书中涉及的年代都跟国内不一样,但是不影响其中可以借鉴的部分。在天才之章里面,研究人员跟踪了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剩下的1470个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在我们的观念中总是认为智商超群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一定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从跟踪孩子的成长发现,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的成就可以划分为三类:A类表现卓越,有90%的人大学毕业,其中又有98%的人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B类表现中规中矩,符合他们智商所表现出来的应有水平的发展;C类令人失望,他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大部分人辍学,或者只有高中文凭,与曾被视为天才的他们格格不入的境遇。
研究人员最终发现,A组和C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A组中绝大部分人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而C组的人很多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C组缺失的东西并不是那种难以获得的东西,而该是每个家庭中只要父母知道的都应该给予孩子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经验的社群”。
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同时孩子也是家族中最受重视的群体,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家长们更是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带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求赢在起跑线上,至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
美国教育其实同样,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协同培养”的概念,就是在教育中,让孩子参与进来,“父母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并且鼓励他们去实践,”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阶级优势”。
这不仅仅是让孩子参加各种的兴趣班,背诗词,学英文,写作文,家长教给孩子的是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明白在紧要关头为自己谈判的价值,面对权威时如何争辩,如何协商”。
而穷人家孩子呢,他们没有紧张的赶场参加各种训练和兴趣班,他们的父母“认为孩子们的活动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活动,无足轻重”。不但如此,作为对照,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贫困家长对于社会权威本身有一种怯懦,由于本身的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不敢面对权威去争取。
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智商超过150的天才,却只是在乡下日复一日做自己的思辨研究,却至今从没发表研究成果,他说“我不想迎合主流出版社的口味,四处接洽出版社,讨价还价”,而这恰好是因为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失败求学经历所致,他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跟社会沟通,他明白他需要努力,却不知道如何努力,不去竞争,而固守自己的小屋做着研究,其实等于已经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02-
拥有高智商并不一定成就非凡,除了家庭和个人之外,还有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这恰恰是提供了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2.1时代宠儿——站在分组日的旁边
冰球青少年选拔,划分超前班的选拔,各类比赛的初选从孩子低龄的时候已经开始,经过筛选,分组,区别训练三个阶段,优秀的会更加优秀,而劣势也会固化下来。
研究人员研究了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发现,那些被选拔出来的优秀种子,他们大多都站在那条“年龄分组日界线”的旁边,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以书中第一个举出的加拿大冰球队选拔的优秀选手例子为例,他们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这使得越靠近1月1日出生的选手,他们跟同队比他们年龄小的队友们竞争时更有优势,“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球员之间的生理成熟度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当这些被选出的小选手们得到优秀的教练辅导,以及大量高强度训练后,这种好处就慢慢显现,他们真的变好了,他们更容易进入职业队,更容易在这项运动上取得发展空间。而开始,他们只是比他们的队友强壮一点,技巧好一点而已。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也就是“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还更影响深远。以前,国内上小学的界线是8月31日前满6岁的孩子,有些妈妈就希望孩子在9月前出生,以便赶及早一年读书。但是即使同一个班里,相差几个月大的孩子,在知识的接受程度、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同年8月底出生的孩子,比起1月或2月的出生的孩子,普遍有差距。有的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相对差,学习跟不上,对个人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累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续很多年。
现在不少的入学考试,儿童选拔考试都是在低龄时进行,这个时段更多的是因为生理差别而不是能力差别造成的差异,却最终决定了某些儿童进入天才班,而某些儿童则从开始就被淘汰了。这些靠近分界线的孩子因为年龄稍大了几个月,生理机能发展得更好,在第一次选拔后获得了更好的资源和机会,所以在孩子10岁以后,等年龄的生理差异淡化后再区分学生的能力高低,可能更佳。
回到前面家长希望孩子提早一年入学,又有更多的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就给孩子报各种课程,提前学习一年级的学科知识,力求在一年级就超过其他同学。其实也有隐忧,就是孩子在3、4岁的年龄是否真的适合开始学习这些学科知识呢?现在的孩子在6岁入学已经比上一代人从7岁入学提早了一年,再加上提前的早教班等等,现在的孩子比上一代人难了不止一个等级,以至于某些家长在孩子入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因为孩子没有提前学完一年级课程而感觉歉疚,为什么不把孩子早点送去参加各种班呢,其实大可不必。一年级的时候,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其实更多时候在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习惯,而不仅止于背诵学科知识。而且,从长远来看,孩子在3、4年级,也就是在10岁左右,这种生理差异消失之后体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反映,打下的关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本身,反而比记忆更多学科知识更重要。或者变个角度,家长可以参考各种选拔考试的划分起步点的时间设置,选择最有利的参加。推迟参加筛选,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更多机会。
“分组日带来的偏差,使得我们损失了许多造就天才的机会;很多制度甚至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行列,阻碍了这些人成才。”成功,其实跟我们的社会机制息息相关。
2.2时代宠儿——站在社会向前突飞猛进的年代
看过各种成功人士传记回忆录的读者都会发现,这些书中总是描述那位成功者个人是如何努力的,并且,或多或少会描述他所处的年代。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势就是所谓的年代机遇。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是我们作为社会人参与竞争,却是跟各个时代出生的人做竞争。时代机遇就是,出生早了你错过,晚了你赶不上,而那代恰好赶上的人,还有在赶上那个爆发时刻前所作的努力,成就了他们。
书中提到的这些时代幸运儿,首先是美国在1975年1月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杂志介绍“当时最先进的‘阿尔泰8800型号’的个人电脑,每台价格为397美元,它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装配要求”,当时的封面标题是“技术突破!世界第一台可与商用电脑媲美的微型电脑”。
当时会有谁去花接近400美元去买第一台个人微型电脑呢?1973-1975年正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高达8.3%,经济状况直到1975年末1976年初才回暖。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你得足够年轻没有家庭负担,足够想法新鲜敢于参与新时代新事物,同时又不能太年轻以致于缺乏所需的金钱基础和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在1975年,你的年龄大了,可能已经毕业并在IBM这样的大公司工作,一旦你开始在IBM这样的公司工作,你就很难向新世纪迈进了。如果你的年龄更大些,早已走向社会,那么你的意识还属于上个世代。如果年龄太小也不行,假如1975年还在上高中,即使你想进入电脑这一行,可能性也比较小。”
在1975年最理想的年龄应该是20到22岁,换到出生年份就是1953年至1955年。
这很容易验证。我们最熟悉的比尔·盖茨,出生在1955年10月28日。与盖茨共同创建微软公司的人,保罗·艾伦,出生在1953年1月21日。苹果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1955年2月24日。原谷歌CEO,现谷歌重组为Alphabet后任董事的埃里克·施密特,出生在1955年4月27日。
不止他们,书中还提供了另一个时代的人物群,美国最有钱的那群人。美国从1860年到1880年是美国经济进入历史上的转型期,华尔街金融业崭露头角,这台金钱制造机器开始启动。在一份由历史学家系统性搜索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名单中,竟然有14名来自1831-1839年出生的美国人,在金融业开始展露出惊人吸金力的时候,他们正好处于30岁到40岁的阶段,刚好踏上华尔街经济起飞的时代列车。
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世界行业的领先位置。
回头看国内互联网BAT三巨头的崛起,马云,出生于1964年9月10日,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李彦宏,出生于1968年11月17日,2000年创建百度;马化腾,出生于1971年10月29日,1998年成立腾讯。
1997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元年,当年出现了搜狐,网易,还有新浪前身的四通利方,他们的创始人,张朝阳,1964年出生;王志东,1967年出生;丁磊,1971年出生。熟面孔还有刘强东,也出生在1974年,现在的互联网大佬们几乎很难有80后,甚至75后的,因为2000年的时候,80后才刚高中毕业呢。
这就是机遇选择了他们黄金一辈。
再向前看看50后,他们是深受社会冲击的一群,正是读书好年华的时候遇上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改造,好不容易回城了,能考上大学的改变命运,考不上的差不多一辈子辛劳。等到他们40岁的时候以为工作安稳了,这辈子的苦总该吃完了吧,但是90年代的改革大潮席卷而来,下岗的提前内部退休的,下海的不一而足,在他们人生中年的时候再体验了一次失业和就业的痛苦。
比起黄金时代,50后简直是时代的弃儿。
我们无法慨叹时代变迁命运使然,最终我们也只能顺着历史大潮,尽力寻找顺风顺水的方向继续前进。
2.3时代宠儿——先达成10000小时的努力练习
10000小时的理论,就是说想要成为专业,想出类拔萃,那就必须练习10000小时。
努力的重要性不必多介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必须努力,勤奋学习,还有各种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前人有多么努力念书,更不必说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们要背多少书了。可以说,我们是不缺勤奋的民族。
书里也讲了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辍学前,其实已经在高中阶段以及暑假里面得到足够超过10000小时练习编程的机会和时间累积,才能造就硅谷新霸主的出现。
书中也举例比较小提琴演奏家和只能达到音乐教师水平的练习时间差别。但是,10000小时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是说你练习了10000小时就必定成功。在这10000小时的练习里面还得讲究方法和质量。
关于如何有效练习10000小时,在2016年11月出版的《刻意练习》这书里谈到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写的更好。
努力是必须,但不必然指向成功。
-03-
前文,关于机遇的比较范围都是国家之内,或者是不同时期的对比。那么,国家和国家之间,族群跟族群之间有可比性么?这个可比性并不是说哪个民族更优秀,这里更多的是指文化传承的部分,这种骨子里源远流长的刻印,在族群之间是如此的明显,使得某些种族似乎具有更多的成功可能。这里,我们从语言入手,去探寻在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语言部分,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3.1你的文化允许你挑战权威么?
旅游很开心,但是你会不会担心飞机的安全性呢?购买机票的时候,你是只注意机票打折价格呢?还是会去了解下这个航空公司的过往飞行历史是否安全呢?
研究表明,飞机空难发生率其实远低于车祸,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由于空难事故伤亡高,造成的损失巨大而被社会广泛关注。
书里以航空业的空难作为例子进行剖析空难的发生跟语言文化有什么关系。
绝大多数空难中,会出现航班晚点,糟糕天气,飞行员赶时间,或者是长时间飞行后疲劳驾驶,忘记操作守则,等等。书中描述“一个典型空难通常包括7个人为的错误。在前一个还没有发展成事故的错误基础上再犯一个错误,接着第3个,第4个……然后直到第7个。正是所有错误操作的累加导致了最终的灾难。”“这7个错误很少与飞行技术活知识相关,也很少出于飞行员间的技术分歧。造成飞机失事的症结主要集中在团队协作和相互沟通上。”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工作中发生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团队协作和沟通出现问题?一般来说公司培训到位的话,在工作知识相关方面出问题的还是相对低些,如果连知识都没掌握好,怎么做好工作。不过,我们都明白,想要更好的处理好工作,光有知识不够。而飞机机长的难度比我们日常难度更大的地方在于,他们要跟全世界的人打交道,而这包括各种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这些都说明,空难产生的原因大多数并非技术原因或者飞行员失误,更多的是一连串小错误的累积叠加,最后无可挽回。更深层的原因还有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说话方式,沟通技巧,面对权威时的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书中详细探讨了两起空难原因,其中心理学家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两起空难分别发生在韩国和科伦比亚,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两起空难都发生在已经到达目的地,等待入场降落的时候。书中重组了飞机在最后时刻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对话,你会震惊地发现,在电影中飞行员面对快要坠机时,跟塔楼工作人员紧迫急切的对话,各种揪心紧张的心情,这里都没有。那些真实的对话记录,看起来不像快要坠机,而像是在地面演习。
试想一下,如果飞机到了纽约机场等待进场降落的时候,一位机长客气地说,“我们快没油了,请安排我们优先降落。”塔楼人员粗暴地说,“等着!今晚天气不好,来的飞机都快没油了。听我安排!”而另一位机长在听到塔楼人员说等着的时候,反应是这样的:“不!我们真的不能再绕圈等待了,我们已经绕了三圈了,没有足够的燃油继续等待了,必须马上安排降落!”你觉得塔楼会优先安排谁呢?
为什么有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呢?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权力距离指数”的概念,就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语言学家则提出一个叫“缓和性语气”的概念,就是低调处理所说内容以取悦听众。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请你吃饭,但是我不说请你吃饭,而是问:你今晚有空么?缓和性语气是需要双方暗示和揣摩,你来我往的解读,而在快要坠机的紧急情况下,明显不适用。两者的关联在于,高权力指数的国家文化里,天然的就是下级对上级使用缓和性语言,否则就是不礼貌不尊重。例如,韩国,日本,巴西。
那怎么办呢?大韩航空后面的解决办法是请来专家,在航空业引入全英文的沟通方式,借助英文为契机,打破这种上下层级思维。而这不是单独大韩航空的事情,“这是在过去15年间商业航空业界的主要战役。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一门被称为‘机组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目的就是培训副驾驶员一套标准程序,在事态严重的情况下挑战机长的权威。”结果呢?航空界专家告诉你:它比任何其他措施都要更加有效,近年来事故大为降低。
所以,在生死关头,就别管尊不尊重了,保命重要!
3.2祖先如何种植粮食,跟我们的教育有关么?
中国南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把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水稻的种植过程是一门技艺,包括从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的过程,而不同的稻谷品种的习性也不一样,比如产量,生长速度,抗旱能力,适应力等,人们经过累世的种植经验积累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由于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每家的耕地亩数不多,这让农民更是必须提高亩产量,才能收获更多。除了稻谷种植外,还有家里养殖动物,编制各种手工艺品,这些富余的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卖钱的。书里也提到,由于南北的气候和生活状况的差别,北方并不完全是稻田种植文化,但是不变的是,我们的祖先们都是勤恳劳作之辈。
“人类学家将稻田文明归类为‘技术导向型’农业,而从历史来看,西方农业发展则是‘机械导向型’,他们的关键在于增加机械技术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就能增加产出。”双方的差别在于,东方情况是有人无地,必须从精度提升,增加每亩地的产量;西方情况则是有地无人,必须从广度提升,增加机械开辟更多的耕地。
这种长年累月的种植思维慢慢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固化下来,我们养成了一年到头有计划的劳作,努力工作的思维。我们小时都学过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的父母也曾教育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要好好读书。勤奋,那是刻在我们骨血里的传承。
“努力工作这种精神品质在亚洲人身上很常见。西方各大名校里,亚洲学生几乎总是被认为是最后离开图书馆的人。”
书中描述亚洲人在许多方面得益于这种勤奋努力的精神,尤其是数学方面,坚持不懈的耐心求解,顽强不屈。举例了一位学生用了22分钟求解一道关于斜率的题目,不断尝试,最后终于弄明白直线没有斜率。我们不去考虑22分钟求解一道题是慢还是快,我们只对比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问题焦点所在,如果让其他任意一位同级学生解题,不用几分钟,他们就会放弃。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当面对一道难题解不出来,在放弃之前你会花多少时间?调查者得到的答案从30秒钟到5分钟不等,平均2分钟。所以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别人30秒钟放弃你花22分钟坚持的信念。
不但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念重要,祖辈们的种植文化实际上还影响到我们的教育。父母们都是一年到头勤奋工作,你觉得父母会让学童整天躺在家玩么?
书中后文举例说道,美国学生每年在校时间平均为180天,韩国220天,日本243天。书里没写我们国家,其实我们才是最多的,285天。
为什么要上学那么多?西方的教育认为休息问题影响工作成绩,这跟西方农业有关,无论是麦田还是玉米地,每隔几年必须休耕,否则土地容易贫瘠。这样,教育者对学童大脑的教育耕耘方式就可以理解了。自然,它跟亚洲的工作理念不同,我们的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所以我们的学生一年两个学期,外加暑假补课一点都不奇怪。
不过,书中也说明,暑假问题恰好是美国教育界争论的话题,因为调查研究表明,在上学的时间里,来自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成绩分化并不明显,明显区别来自于暑假,富裕家庭的孩子暑假里参加各种补习班,夏令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即使在家也有各种书可以看,因此暑假过后成绩大幅提高并不奇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暑假就是无忧无虑过去了,成绩却得不到提升,开学后反而可能下降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智力相当,如何运用放假时间,才是差别。
所以并不需要抱怨中国父母暑假安排孩子入读各种补习班,这可以说是一种付出和收获的交易。当然,国内的教育本身来说就是时间比较长,内容多,所以如何像前人那样有效提高耕种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得到更大收获,才是我们该思考的。
结语:
异类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上天的成全”。“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对于冰球运动员来说,出生在1月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出生在正确的年代,并且尽早拥有编程练习的机会就是机遇;对于大韩航空来说,公司帮助飞行员突破原有文化禁锢,扭转局势就是机遇;对于族群来说,文化传承就是我们的机遇。
异类,就是耐心等待,并且在机遇来临前做好准备,当机遇出现时毫不犹豫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作者简介:我是曦怡Winyi。喜欢写长篇,短篇小说,还有书评。
我追求的写文风格是大海般暗潮起伏,看得舒服而又暗藏隐忍。
2017.10.26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写作训练营 第0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