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容易混杂在一起。有时,焦虑紧张过了头,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范围,人就会进入抑郁状态。如何面对习惯性焦虑和紧张呢?先要弄明白容易焦虑紧张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因为这些人习惯了把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就是总是把自己看作“被评判的对象”。做任何事时,总会顾虑别人的感受和看法。比如:我今天换了件新衣服,本来可以开开心心地出门,但是自己在出门前总是忍不住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会不会觉得我穿着这条裙子很难看,或者觉得我很显摆?如果跟其他人撞衫了怎么办?会不会有人说我是丑人多作怪?”
这种想法就是一直把自己放在被批评和审判的位置,总觉得有无数眼睛在盯着自己,有无数张嘴巴随时准备嘲笑自己。自我客体化后的人总是把自己放在“这样恐怖的场景”中,所以这样想自然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习惯了自我客体化,人就会渐渐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总会觉得自己会被批评和审判。
现实情况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永远不可能被所有人认可。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完美。
所以,自我客体化是个陷阱,是个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让自己变得焦虑、紧张、害怕和自卑。因为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的想法,这些人也会陷入不断自我攻击的循环。久而久之,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使心理承受过载,于是就会加重抑郁等心理问题。
如何打破自我客体化的枷锁?就是要学会看见自我的需求,然后努力去客体化。
我记得几年前我学车时的一件小事。当时我第一次开车载着教练在路上行驶时,紧张到手脚发抖。教练问我紧张什么?
我说:“这满大街都是车和人,我害怕撞车。”
教练说:“这满大街的车和人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只要看好你眼前这几辆车不就行了?”这句话一下消解了我大部分的紧张。对啊,我只要观察好我前面的这两三辆车,其他车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找回自我的主体性也是这样。要先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做这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让自己慢慢习惯从主体视角出发看问题,从小事和自己擅长的事做起,为自己积攒自信心。
这样不断唤醒被压抑的主体意识,才会真正让自己开心和自信起来。而你担心的其他人的嘲笑、指责和讽刺,和你自己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要去面试,他大概率是要紧张的。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出丑或者面试失败不被录取。如果这种紧张已经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就想一想,面试无非两个结果,一是被录取。即使面试时被否定,或者出丑,结果能被录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二是既出了丑,又被刷掉了。那么就更不用紧张和焦虑了,因为这些面试官大概率此后余生再也不会见面。
古希腊的哲人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我们要找回自己,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当然,自我客体化往往是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找回自我的主体性也需要一个慢慢练习的过程。但只要看问题和看自己的方式开始有所转变,管他事情有没有变好,心情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