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在和别人沟通时,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你怎么没打扫房间?”,“你为什么不按我说的来?”对方可能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但不一定是心甘情愿。一次好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行为,更是为了加强和他人的连接。那怎么才能做到呢?最近微信号“高高爱心理”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有效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先来举个例子。一位妈妈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乱丢袜子,有可能这样说:“赶快把你的袜子都收拾好,你怎么这么邋遢?”这样说,儿子很可能不听话,即便勉强捡起袜子,也是不情愿的。如果采用沟通的四要素可以这样说:首先说“儿子,看到你有一只袜子在茶桌底下,还有一只在电视柜下”,这是观察;其次说“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的房间”,这就是感受;最后再说“你愿不愿意把袜子放进洗衣机里?”这是需要和请求。你看,用沟通的四要素重新组织语言,就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接下来,咱们详细地说一下这四个要素。
第一点,要观察不要评论。观察是使用动态的语言来描述事实,评论是使用静态的语言来下结论。比如,“你很少配合我。”这是评论。“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这就是观察。日常生活中往往评论比观察要多,因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于看到现象之后立刻分类和判断。但是,评论一出口,别人更容易反驳。所以,下次你想评论一个球员时,可以说“他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一个球都没进”,不要说“他是个差劲的前锋”。客观地说出观察结果,聊天才能愉快地继续。
第二个要素是多谈感受,少谈看法。什么意思呢?感受是在表达情绪和情感,看法是在表达观点和态度。比如说,“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看法。“作为吉他手,我吉他弹得不好,这让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喜怒哀乐、焦虑、委屈这些都是感受。为什么要多谈感受,少谈看法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谈论看法不利于你和别人建立连接;而且,谈论感受时你能体会到对方的真诚,这就更容易产生共情。设想一个生活场景,你下次再想跟老公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面墙”的时候,可以试着换个说法“我时常感到孤单,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当你开始学会表达感受了,境况就会大有不同。
第三个要素是多表达你的需要,尽量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这就是归责。“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这是需要。为什么应该多表达需要而不是归责?如果你经常让对方觉得,他让人你不愉快,只会让他在心理上距离你越来越远。即使他行为有改变,也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不是出于对你、对自己或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在表达感受的时候,你应该把感受和自己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请求和命令不一样。命令有强迫的味道,请求没有。那怎样提出请求而不是命令呢?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提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人容易了解我们的期待。第二,请求反馈。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码事。你可以多问一句来确认一下,就算对方的理解有些偏差,你也有机会作补充。第三,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要去体会是什么原因让对方不同意,这也是请求和命令的本质区别。慢慢去应用这三点,你就会发现,沟通的目的不再侧重于自己的需要,而是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就代表着我们正在和他人建立更深层的连接。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沟通更有效,那就需要专注这四个方面:第一,描述观察结果而不是评论;第二,谈论感受而不是看法;第三,把感受和自身需要联系在一起;第四,表达请求而不是命令。沟通的四要素,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