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这一章节中,着重指出一切事物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之所以“不齐”,源于人们对事物之分辨,从而人为划出诸多界限。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处理事物才更真实更合适呢?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熟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天府者,天然之府库也。比喻圣人宽阔的胸怀,能容纳一切。为了打破人为界限,突破精神禁锢,庄子提出:“不言”,“不道”,宽大为怀,胸怀万物,与道合一的理念。方法就是,开放之心灵就像天府一样,能包容一切。这就像佛家的大肚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对待一切看不惯的人和看不惯的事,置之不理,一笑了之,这样,不也就“齐物”了嘛!
才大者为君,才小者为臣,皆“天理自然”也。虽各有所司,而互相为用,知此则尊卑齐矣。故,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天下所有事物皆出一理。即“道”是也,就是自然而然,自然之规律也。
这也好比书法、绘画一样。在书法中,无论是以篆、隶、楷、行、草何种字体书写,都是为了表述书家的感觉和境界。这与古代社会有所不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过程看,古之书法为实用,是文字发展演变以及历史政治需要而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独有的文化遗产和瑰宝。而今,书法失去了其固有的实用功能,单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抒发的是书法家的性情,为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在绘画中,无论是工笔、写意、山水、人物抑或是花鸟画,都是中国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产生出来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表达方式,是画家借物传情,画出来的也是画家心境乃至心性。这种精神层面的艺术文化,将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和认知。殊不知,研究人类的历史,很多时候都是从各个时期的文字、文化、艺术形式开始的,艺术作为载体,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我看来,一切艺术形式,无论中国的、外国的、东方的、西方的,亦都是不分别、无差异、正所谓:同“物”为“齐”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