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锁”“里”两家--
“梁山”是江湖上“锁”、以后才把不属于帮会的“跑“里”两家的联合组织,腿子”的流浪汉都吸收到“梁山”以内。
“锁家”是乾隆年间“归化城”公主府打更的马三红和种菜的秦四海建立的,故分为马三红和秦四海两门子人。“里家”最早由北京城满八旗的八个穷王爷当首领,故分张门、高门、韩三门等八门子人。这两家的组织过去在华北的其他城市都有,他们的区别是“锁家独霸一方,里家走遍天下”。锁家供奉的祖师是明朝的永乐皇帝,以吹鼓手和六合铺的抬轿夫为基干,但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范围叫“方场”。如包头锁家的“方场”,就是东至莎尔沁镇,南至大树湾,西至麻池镇,北至石拐沟。鼓房和“六合铺”超出这个“方场”的范围,即不能招揽红白喜事。里家是以乞丐和打“莲花落”、“数来宝”的行吟艺人为基干,可以在天下任何地方流浪,不受地区的限制,供奉的祖师是范丹老祖。据说“孔子当年在陈国绝粮,经范丹救济才没有饿死,因此乞丐供奉范丹为祖师”。他们向贴有春联的商店住户要饭,含有替祖师向识字的孔子的徒子徒孙讨债的意思。其实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范丹是东汉桓帝时候的人,相隔千年,可见所说荒诞。但范丹是历史上出名的“穷汉”,他们也是穷汉,供奉他当祖师,还不无附会的理由。至于锁家为什么要供奉明朝的永乐皇帝当祖师,则说不出什么道理。按当时两家的组织成立,是如上所说出自清朝宗室和他们的下人们开创的;看他们后来的行动始终是当顺民,对统治阶级采取恭维态度,这就有可能是当时的雍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削弱帮会“反清复明”的民族反抗力量,授意他的宗室和家奴去另外组织两个反动的下层社会集团,来进行分化和瓦解。但却又把明朝的永乐皇帝供奉当他们的祖师爷,则骨子里似又含有洪帮“反清复明”的意义。并且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有人打过刀什尔 (土默特旗的地名),是何缘故和是否有矛盾,则无从查考,很难臆断。
“锁家”和“里家”,这流氓底层社会的两大派系,在其他地方都是各立门户;但在包头,一方面由于“大行”和“农圃社”有意的利用和集中管理他们,一方面锁、里两家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会力量,这便联合起来,共同组织为一个“梁山”,号称“锁帮里,里帮锁,锁里是一家”。但梁山的领导权却始终被“锁家”的鼓房把持,由各鼓房的班主中产生“梁山”的领袖“头儿”。哪家的鼓房班主担任“梁山”的“头儿”,哪家鼓房就是“忠义堂”,门口挂着“大行”的虎头牌和牛皮鞭,闲杂人等都要肃静回避。里边的神堂中供着“锁”、“里”两家的祖师,除过囚室、伙房,还有专供记账先生和“把式匠”(打手 )居住的宿舍,俨然是一座森严的衙门。“头儿”出门有保镖的跟在后边。他的兵符印绶是一根木杖,名叫“拐挺”,平常放在祖师前面的供桌上,有事的时侯用它行刑打人,“头儿”以外,谁也不得擅动。其他地方花子朝拜的那个“杆儿”,也许就是这件东西。“梁山”对内完全实行家长式的封建统治,有三大规矩和惩罚的办法:第一是“踩穷汉窝铺”的活埋;第二是“唾臭”(捏造事实损坏别人的名誉 )的挖眼;第三是违犯其他制度的跪在祖师供桌底下,用“拐挺”殴打。他们标榜“梁山”的“忠义”两字,是忠诚老实地替“大行”服务,保护各商号的利益。“锁”、“里”两家的人若不能行动,由“梁山”养活,死后给买一个“狗碰头”棺材。1914年,山西孙庚的军队在包头哗变,变兵从东营盘出来,路过死人沟的时候,叫“梁山”的人跟他们去发“洋财”。有些人已经跃跃欲试地走出窑洞,看见“头儿”樊虎娃横眉竖目,手执“拐挺”站在那里,大喝了一声“哪个敢动”,都慌忙缩回窑洞,吹熄灯睡觉。
“梁山”的人平日全叫“拐挺”打怕了,到了非常的时候,才有这么大的威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