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员是从《吕氏春秋》中学到的10句具有现实意义的箴言。
一、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要想做一优异的人,要想超越他人,先要有自知之明,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先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行。
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自己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吕氏春秋》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
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择其善而从,其不善而改,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完善自我。
四、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大意: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焚烧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沼泽来打猎,哪能不捕到野兽呢?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凡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终会自断前途。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五、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体现的哲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活中应做到灵活运用和随机变通。不拘泥形式,不墨守成规。
六、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治;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得到十匹好马,只不过是十匹好马而已,而得到一个伯乐,却可以发现和得到更多的好马。这两句主要说明要善于任用能够发现和举荐人才的人,知人善任,见贤思齐。
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简而言之,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八、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换言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冦,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挪活,树挪死”意思大致相同。当然从中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运动的事物最具生命力。对个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1300多年后,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他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大意: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节结,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瑕疵。
常言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喻指有才能的人不可能沒有缺点,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