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坐在不足十平米的空间里,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公里的绚丽。又或是拥有一颗比九万五千公里还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
起因大概是这句话,又或许“远行更能让人感受生命的意义”。于是不变的,牛马还是牛马。相比枯燥的生活,尝试从“心”出发,生命的价值也许不一样。
关于旅途,故乡是剪不断脐带的血地,也是起点。作为寿宁人,从哪开始?大概就是从这座桥跨向那座桥。从饱餐一顿悠然的饭香后出发,穿溪而过,青山绿水笼罩着的乌瓦土墙民居古朴有致,然后沿着青石板,往廊桥走……
寿宁人的桥,是历史见证,更是地标。中国的廊桥能讲述的历史长达千年,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便是寿宁。这个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地方,桥的存在,从出生那刻,便印在记忆里。
木拱廊桥又称厝桥。厝,在福建的方言中指房子。顾名思义,桥上有屋、有亭、有阁、有庙。而谈起廊桥的建造工艺,可谓“汴梁虹桥”再现。不用寸钉片铁,椽靠椽,桁嵌桁,廊桥依靠传统的榫卯结构紧密衔接而成,编木为虹,屹立至今。
深山老林、荒郊野岭、溪涧之上、峭壁危岩之下只要有一厝桥,往来商旅之人,早出晚归劳作之人,便可躲风雨、避野兽、歇脚过夜。在廊桥所起的众多作用中,组织交通是其一,也是当地乡民重要的集贸,祭祀和娱乐设施。
有人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故事。在时间的长河里,因廊桥成就的诸多爱情,在这片乡土演绎,也成了动人故事背后的清秀风景。除了那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廊桥遗梦》,还有电影《爱在廊桥》里两个孤独灵魂的相遇。
这部以中国古老稀有剧种“北路戏”和廊桥民俗文化为背景的爱情影片,让桥成了爱情的见证,也成了一种引渡,让原本在两端的人,面对面相互走近,脚步或有疾徐,但总会在某一点相遇。
电影唤起的是人们对于爱情最本质的美好,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廊桥这种建筑艺术的关注和喜爱。即使历经岁月,桥顶的瓦已然黯淡,桥身的木也因春风夏日褪去了光泽,变得粗糙,但廊桥的精神所在却是无可替代。
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圣人尚且感叹流逝带来的虚无感,众人又怎能不浮躁于世事,急于求成。所以桥的存在,大概在说,你看,总有些什么恒久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