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对月》
明·唐寅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唐寅,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比起书法和诗文,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和成就更令后世敬仰。他的画作,个人风格浓郁,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灿烂辉煌的一面旗帜。唐寅尤擅仕女画,他笔下的每个美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这些或闲适、或喜悦、或苦闷、或忧愁的人物形象里,我们很容易看透画纸背后作者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唐寅的笔墨丹青,一起走进他内心世界的精神家园。
2015年春,我到苏州博物馆参观,恰逢苏博正在举办“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正是这次偶然的相遇,让我对唐寅的书画产生了兴趣。唐寅传世的书画作品不少,但由于历史原因,有一部分远隔海峡,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尽管如此,这次特展共展出唐寅精品书画47件,已经足够让我大饱眼福。我之前说过,唐寅的诗风非常浅显直白,而他的画风和诗风如出一辙,就连我这种没有一点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人,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我想,什么是成功的作品,也许就是这样吧。
唐寅尤擅画人物。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工笔的,都鲜明反映出了他当下的心情。即使没有落款,也能很容易判断出大致的年代。下面,我们就通过唐寅三个不同时期的画作,来了解他的生活处境。
一、少年心事当拿云。
《贞寿堂图》是唐寅为友人之母贺寿所作。图画描绘的是友人为母拜寿的情景。松林阴翳,竹篱围起的庭院清幽雅致。一位老妇人端坐于竹舍之中,神态恬静安详。据考证,此画作于公元1486年,是唐寅传世书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时年唐寅17岁。17岁的唐寅,已然拥有非常成熟的绘画技法。山石和树木,除了逼真之外,更透露出明快喜悦、悠闲惬意的情绪。虽然是为他人而作的画,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此时唐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意气风发的。一年前,唐寅在童生试中高中案首,家庭富裕、亲人安康、学业顺利,那时候的他,眼前是一片光明坦途。
二、谁念幽寒坐呜呃。
《风木图》,绘于1502年,唐寅时年33岁,正是刚经历了科场舞弊案不久。画中以水墨笔法画枯树两株,一中年男子低首愁眉,掩面而泣,神态悲戚,枯枝被西风吹过,显得格外悲凉。画的左侧,题有一首小诗:“西风吹叶满庭寒,孽子无言鼻自酸。心在九泉灯在壁,一襟清血泪阑干。”是唐寅本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此时,唐寅刚在外游历两年回到故乡,山水再清美,也无法治愈他千疮百孔的心灵。万念俱灰、心如缟素的心情,完完全全体现在这幅画中,这种力透纸背的悲伤,600年后的我,站在苏博的展室里,依然清清楚楚感觉得到。
三、病树前头万木春。
《烧药图》,绘于1518年,唐寅时年49岁,罹患肺病,正是贫病交加之时。此画是对尽心医治他的大夫的感谢之作。画中大夫坐于蒲团之上,指导小童煎药。药炉烟雾袅袅,似有希望升腾而上。远处山石流水、近处松柏青葱,放眼望去,皆是生机勃勃。整幅画,给我以强烈的感觉,即使在穷途末路,唐寅仍然对生抱有希望和留恋,回头再读他的《临终诗》,“生在人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便觉分外忧伤。
唐寅幼时同文徵明一起,跟随沈周学画。唐寅早年的画风,更偏向于文人画。科举失意回乡后,唐寅拜画工周臣为师,习院体画。关于唐寅为何改变已经形成的画风,历史上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一个说法,是院体画更加工细,符合市场需求,说白了,就是好卖,这与“闲来写就青山卖”的动机不谋而合。细想来,这一举动,也许更加源于唐寅对自己“失意文人”身份的尴尬,自我放逐,干脆当一名卖画为生的画匠。
唐寅笔下画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妙,但我看来,他艺术造诣最高的,当属仕女画。唐寅非常善于画美女,加之他自刻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给人以风流才子的印象,才会在民间文学里给他附会上那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吧。
唐寅的仕女画有很明显的两种风格。一种是非常富丽重彩的工笔仕女图。以《四美图》为代表。该画描写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建宫中四名仕女在一场宴会上相遇的情景。图中四名仕女,发型、头饰、妆容、服装、姿态、动作都生动逼真,一人劝酒、一人婉拒的片段,描绘得非常传神,就好像动态的电影放映在我们眼前一般。造型、用笔、设色技巧高超详实,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而这一幅《秋风纨扇图》,在风格上与《四美图》差异迥然。画作取材于汉成帝宫妃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曾作《团扇歌》,感叹色衰爱弛。图中美人五官用笔极淡,但满目惆怅、神情迷惘,勾勒出一副愁云惨淡的景象。古往今来,团扇是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意象。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第一句便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即用此典。唐寅在题诗中写道:“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道出了他的心声。在夏天,团扇受人热捧,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等到秋天天气转凉,团扇被弃置一旁,换来的是无人过问甚至落井下石。世人何不如此,少年得志的时候,车马盈门,失意落魄的时候,便是树倒猢狲散。
本文开篇这首《美人对月》,同样是一首题画诗。很可惜,与之配套的画作已不传于世,但全诗呈现强烈的画面感,让我们很容易捕捉到这样的镜头:画面正中是一扇雕花窗户,窗户外,梨花静静绽放枝头,小鸟也静静立于枝头,一轮明月静静挂在夜空中。窗户内,一位打扮富贵、面庞姣好的美人慵懒地卧于榻上,静静地凝望窗外的夜空。随着画作的失传,诗的写作年代也无法考证。我想,这难将心事和人说的,是画中的美人,更是他自己。也许是科场舞弊案后,满腹冤屈无人可说,也许是爱人病逝后,一腔相思无人可说,也许是每一个“再挑灯火看文章”的夜晚,如强压的烈火般的不朽之心无人可说,唯有青天明月亘古不变,可以听他一诉,然而青天明月缄默无言,像一张孤独寂寞的网,包裹了他的全身。
唐寅去世之后,文徵明在看到唐寅《红拂妓图》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六如居士春风笔,写得峨眉妙有神。
展卷不禁双泪落,断肠原不为佳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唐寅画仕女,从来不在美人本身,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伤,其实都寄托着唐寅自己的精神和思想。所以他笔下的仕女才会如此灵动,令人过目难忘。
唐寅一生的盛名之下,是终日坎壈缠其身的遭遇,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凝聚的思想波动、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完完全全体现在了他的绘画之中。他天赋异禀,却不墨守成规,在画风成熟之际,还能兼容并蓄对立画风,这样的时势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