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则自知,自知则自明,自明则不争讼,安之若素,如如不动。”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及其爱与人争是非的人。在一切我认为可以争辩并且有赢的胜算的场合,我都会竭尽全力去争一个高下。我享受把自己畅通缜密的逻辑以高昂的语调讲出来的快感,从而无视别人或蔑视或无奈或不屑的眼神,一次一次地伤害周围的人,尤其是亲密的人。当然如果在场的某一位勇敢地打断了我,找到我逻辑或者事实上的漏洞,我会黯然神伤,好几天都抬不起头来,感觉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嘲笑我。于是努力补习,等待下一次完胜的机会。
这样的习惯除了让朋友越来越少,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搅坏自己的情绪之外,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可是我几乎不能拒绝这样做,或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毫无意识,甚至将它作为以区别于他人的一个优点。所以我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的确给一些还没有自我意识的小朋友一些鼓舞,这可能使我很高兴,但是在被问住的时刻,被人善意提醒的时刻,我的心又是那样的虚,为什么?
想找到原因,不停地问为什么吧。对于一个问题,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没有错误,如果大家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那么这种形式叫做讨论。讨论是平和的,思考性的只为弄清楚一个问题,让大家更明白。但是,当我想用自己那个所谓的“叼炸天”的理论彻底说服别人的时候,这变成了一种争论,问题不再是核心,“我的胜利”才是关键。那我为什么一定要说服别人呢?我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和畅快表达的快感。为什么想要这种感觉呢?因为我缺少认同感和被聆听的尊重。为什么会缺少认同感和被聆听的尊重呢?
我在原生家庭的话语权被强烈地抑制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同时很专制很封建。在我小时候,要遵守两个规则:大人说话小孩本不能插嘴;大人永远是对的。这对于思想活跃自由的我简直是酷刑一样的折磨,所以我的话从来都没有被好好聆听过,反抗的结果是家暴和激烈的嘲讽。家中得不到尊重必然会向外寻求解脱,所以这个行为很自然地形成了,甚至在小学老师那里得到了鼓励,在大多数小朋友害羞不敢表达的时候我毫无顾忌地演说似乎显得十分有能力,于是行为逐渐变成的习惯。
当然我并不会恨我的父亲,一来他之所以变成那样有他自己的原因,二来恨也解决不了问题,况且现在我有了自我意识可以操控自己的想法,原因就不在于此了。
争论的冲动常常来自于自己的弱小。
因为弱小,所以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情绪而失控。事情发生后有不想下不了台所以拼命掩饰,想破头来争取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会弱小?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表面看来我懂得很多很杂,但每一项都不精通。最近我才发现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我连最基本的读书的素养都没有,根本不是读书人。
这恰恰说明了一个现象,有时候某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得强硬,可能他刚好在那方面很欠缺。
时时内观,对自己有了解,明白自身的问题,不自欺欺人。于是,世界清静了。
链接:《非议,争论和鄙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