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了,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没有看他的脸色反应就说的,叫做眼瞎。
在这里君子是指德行,地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所以前面用“侍”这个字。所以你跟一个长辈,或是一个前辈,在一起的时候呢,要特别小心,可能犯三种过失,因为人跟人之间来往,总是要说话的,就算我是一个领导,我跟我周围的人,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的司机这些,也要说话呀,说话的时候呢,如果你是晚辈,那就有规矩了、
所以这边孔子就提醒我们,一般人常犯的过失,第一个,不到你该说话的时候你说话,叫做急躁。有些年轻人就是个性很急,忍不住,他要说话的时候呢,一定要让别人都停下来听他说,大家停下来了,听他说了,听完毕才发现他说的并没有什么急迫性。。非说不可的,跟我们现在谈话的主题也没什么关系。他那段话也可以不说,但他还是非说不可。这叫做急躁。
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这种毛病,急得要命,要到什么事情,怕忘记了,希望赶快说,或者说别人已经谈一件事情,谈过去了,我才想到刚才我应该再加段故事的,我就请他慢一点,我刚刚忘记了什么,再说。
大家都会觉得好像,这个人太没修养了,你不能忍耐吗?你不能判断吗?所以年轻人就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啊,就是急躁,急躁的个性有的时候看起来比较直爽,但是呢,也不见得好,它很容易造成什么,造成因为急躁之后,就会对别人没有耐心,比较容易生气,所以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呢,又变成另外一种极端了,该你说话呢,你不说,叫做隐瞒。很多时候呢,遇到聊天的时候呢,属于他的专门的范围,不是跟他有关的事,。
譬如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他那个单位出一点事情,我们现在聊天的时候,该你说了,最近到底发生什么事,不说,别人觉得你隐瞒了,你为什么不说呢,那太不坦诚了,嘛,尤其是长辈如果这样问你的话,你还不说,那到底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说的呢,是不是。说话是一种传达信息嘛,表达观念的方法,别人对你某些方面,希望有所了解,或是他认为你应该知道什么事情,而你居然不说,那不是隐瞒吗?这当然不好了。
前面是急躁,后面是隐瞒。这是两个极端。还有第三点更有趣了。
没有看别人的脸色,就是他的表情,他的这个脸色反应去说话,叫做瞎子。
你没有眼睛吗?你应该知道别人现在脸色不好,你还提这个他不愉快的事情,因为他是长辈,他是前辈,所以说话的时候,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要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绝不是虚伪,我要察言观色看什么样的话能不能说,儒家一向强调说话是要表达心声。叫做言为心声。但是说话还是要看听的人,能不能听懂或是能不能接受。
要不然我说话是我真心想说的,我说的话都是真理,都是事实。说出来之后,别人听不懂,第一个。
第二个,别人还没有准备好要听这些事,然后,别人听了之后呢,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恐怕跟他不相干的事,那就算你讲的是真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很多时候呢,说话牵涉到判断,我来判断,是该我说话吗?还没有到时候我就不要说,到了时候我就说,所以孔子讲话有时候就会把焦点放在判断上面。
儒家思想固然讲究真诚,但是如果么有适当的判断,那真诚怎么显得出来呢?方法很重要。
所以我们在谈到学习儒家的时候呢,一方面固然要知道把握根本,真诚,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另一方面呢,要学会方法,一般来说方法就是礼,就是法律嘛,就是按照这个守法而重礼的原则。
但是更多的是什么呢?是你对于现场这种情况,跟法律,跟礼仪没有关系的时候呢,你怎么判断。你一句话说错的话,别人对你的印象立刻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呢,因为这边讲侍候君子,当然是指年轻的时候、所以年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什么呢?怎么样自我修炼。而说话这一方面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话,这个年轻嗯就是一个人才了。
很多人说你为什么重用这个年轻人,他说话很得体,就这么简单。一个人说话得体的话,有时候反映出来他的细心。细心观察。反应出他的耐心。他能够忍耐。不到该说话的时候他不说。一说话就击中要害,是谁呢?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啊!
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很中肯。中肯就是讲的是关键的地方,你平常天天说话,到处说话,说了半天,别人听你的讲话太多了,不知道你重点何在。任何事情都有意见,那怎么可以呢?
我们有时候会受到很多人的征询,很多人问我说你对谁有什么意见,最近有几位国学大师过世了,人家也问,唉,你对这位大师有什么意见,我说我没有研究过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专业范围也不是我的领域,我怎么可能有什么意见呢?我的意见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往往都说,你不要在意我的什么意见,我只能给你一个平常的,教书的人的印象而已。说这个人大概是哪一方面,那个人大概是哪一方面,有他的贡献。
所以有时候讲这种印象的时候,实在是很空泛,譬如说,真的有老先生过世的话呢,别人问我你对这位先生有什么意见,第一句话就说,恭喜他高寿,活了九十几岁当然是高寿了。其他的有什么意见,我真的不知道。
人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各尽其力,他们都是很忠于他的,读书人的一个岗位,认真地研究、教书,培养很多好学生,这就好了。但是哪一个老师不是在努力这样做呢,只是每一个人教的不一样吧!有人教小学,有人教中学,有人教大学。你不能说只有那个教大学,那个教博士生的博导,他才真的是如何如何,一个良师,不见得。
很多人教小学教一辈子,认真地教,也教出很多人才,所以对于说话这个事情呢,确实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不容易做的好。
我们跟别人来往,除了靠说话,其他只能靠行为了。而孔子正好提醒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谨慎。
这边所谓的与君子相处三个过失,正好是针对说话,来提醒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