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经典巨著总会留下雄浑而又荡气回肠的人物,他们也都平凡,但平凡中总有那么一股清气;他们也都混迹在人群中,但一腔骨气,总会如行走的一面镜子,澄澈而近人。
列文,一个乡下农庄主,拥有诸多良田,期盼获得好收成,期盼农场里的农民过上安稳的日子。但每遇到一次困境,他的思想会有所转变,他的脚步会越发笃定,直至之后,再次潜下心来学习,为农民教育,为农民制度奔走不停。
冉·阿让,起起伏伏,在社会处在艰难年代时,因生活困顿,偷拿了人家的面包,留有了活命的一线希望,却从此良心上好像有了那么一记。之后,经由自己的努力晋升为市长,一度关心穷苦人的生存,发放福利,改良政策,让整个市民安居乐业。然而他的生命中遇到一位铁面无私、视工作为己任的沙威,揭穿他之前的不轨,让冉·阿让再度走上逃生之路。带着那位女孩儿,在修道院待了8年,在偏远地区过普通的市井生活。然而沙威如影随形,因作为一名刑警,他认为将每一位触犯法律者,绳之以法是无比神圣的职责。但世事变迁,峰回路转,在一次危害中,冉·阿让举全身之力营救了沙威,眼神中丝毫没有抱怨,这让沙威再三审视自己的思想,终在之后的两次会面,本可捉拿归案,他放下了心中的那把戒尺…而冉·阿让终于可以坦坦荡荡生活时,却年岁已大,集自己心力于一生的女孩儿,也长大、成家。冉·阿让平静度日,在道德和法律上,给世界一个制高点。
约翰·克里斯多夫,作者以主人公不同阶段的不同遇见来叙述整篇巨著,从孩提、少年、青年到壮年,有朋友、师长、亲密无间的伙伴,相识、相知,如同那句话,“我们每个人是周围亲密关系的总和。”克里·斯朵夫看见着、影响着、跋涉着、思索着、成长着,最终如同每一位我们,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孙少平、上校、白嘉轩…尽管小说中会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是喜欢这些凝结着作者心血的主人公。读着就感觉作者是在书写自己或生活中的某位英雄,而相信所有读者,读之后会在心中竖起一座又一座丰碑或楷模。相信生活,相信历史磨盘下的逐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