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这句朗朗上口的诗句,一直有个疑问:为啥要用“欲断魂”这种表达?
查阅了一些资料,解开了疑惑。
古代文人作诗,因为要用很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往往喜欢直接引用前人经常用的习惯用语,这些习惯用语也都自带了一些情感符号和文化语码。
比如,这里的“欲断魂”。
在唐朝方干的《冬夜泊僧舍》中说:“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这里表达的是漂泊思乡的情绪。
宋之问的《发端州初入西江》:“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埋理能齐。”这里把“欲断魂”进行了倒装,表达骨肉亲朋分隔天涯的愁思。
李珣在《浣沙溪》其三中说:“访旧伤离欲断魂,无因重见玉楼人。”这里表达的是失恋伤情。
有了这些做基础,再来理解这首《清明》,就感觉没那么突兀了。
又是一年清明节,春雨淅淅沥沥。天涯羁旅的客人,开始思念家乡的亲朋,或者是思念逝去的爱人。赶上阴雨的天气,心情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长途漂泊,无人结伴,自然助长了客人惆怅的感觉。于是向路边的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啊?我想去买一壶杏花春雨,浇一浇心中的烦闷。
文化语码,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处处可见,可谓是灵魂的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去年8月,英文版《射雕英雄传》登陆美国亚马逊。它在英国被称为“中国的《魔戒》”,在美国的宣传语是“东方的《冰与火之歌》”。
小逸想问问,你们觉得外国人读懂了吗?但确实,金庸的小说,在西方世界里是出了名的难翻译。
在这部英文版《射雕英雄传》之前,好像只有三部金庸小说被翻译成了英文版,是1996年的《雪山飞狐》、2002年的《鹿鼎记》和《书剑恩仇录》。
据说,英文版《鹿鼎记》的译者是一位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老翻译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他当年翻译《鹿鼎记》用了四年多,比金庸写这部书的时间还长。
小逸很好奇,不知他是否读懂了中国世俗社会的那些人情世故,是否知道韦小宝的逻辑是什么,金庸在讽刺什么。比如,什么是江湖义气,什么又是忠君思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哪里,韦小宝在其中游刃有余的妙处,这些我们心领神会的东西,他是怎么向西方读者描述清楚的呢?
单就“江湖”这个词,用中文解释似乎都很难说清楚。把它解释成帮派、民间社会、武林同盟,好像都对又似乎不太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中国人人都懂的金句,估计更能把西方读者整晕。
在英译本中,有的时候是直接意译的“Rivers and lakes”,有的时候就是音译的“jianghu”,可是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更准确的办法呢?
对“江湖”的理解,小逸觉得,应该跟另一个词放在一起,那就是——“庙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庙堂和江湖,这对兄弟,总是被人们放在一起比对,也可以称为“官方”和“非官方”,或者叫“体制内”和“体制外”。
庙堂,人为搭建的亭台楼阁,有边界有高度限制。统治者为了保护其权力和财产而设定的规则体系。人为规则。
江湖,自然形成的景观气象,随自然环境而变换。人们为了生存而自发形成的生存逻辑,更接地气更有灵魂。自然法则。
很显然,庙堂是建立在江湖之上的,江湖的范围更广袤。有人喜欢庙堂的安定,有人喜欢江湖的自由。
“庙堂”的修建者,为了保证其稳固,必定会设定各种“准入门槛”、“使用方法”。想要进入其中,寻求庇护的人,必定要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就那么点地方给你翻腾,不老实点,难免会撞得头破血流。
能在江湖中自在逍遥的人更加勇敢和坚韧,因为没有任何的庇护,完全靠自身硬实力。比如,被自然之气修炼的如神一般存在的游侠、剑客或者混混。
说到混混,2008年有一部备受争议的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播出后被官方禁播十年,于2018年经删减改良后再次播出。为何被禁?因为男女主角都过于另类,非主流,可谓脱离了世俗藩篱的“极品混混”。其间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所揭示的天道法则及人性弱点,也是极为透彻和赤裸。没点宗教基础还真有可能看不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书,电视剧删掉了很多重要内容。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里面的神句,感受一下
小逸不信神,但小逸敬畏自然规律的力量。
深处庙堂之人,往往容易妄自尊大,有恃无恐,控制欲占有欲和改造欲很强;
而江湖中人更敬畏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深知人的渺小而无力控制什么,只是去适应,去融合,和谐共生,顺势而为。
江湖之道似乎才是更有生命力的“大道”,所谓“道法自然”,大自然已经存在演变了几十亿年,我们人类社会才存在了多少年呢?
果然,说到“江湖”就有点收不住了,咱们拉回来~
在这个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节气,让我们更加“清明”的看待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