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下一个裂变
过了五公里,到来的下一个考题是“叠被子”,因为这时候来部队有段时间了,也到了被子逐渐能出形状的时候。
但,被子好叠,成块很难。
当过兵的人都有感触,夸一个人的被子好是一件很高的恭维,因为这句话隐含着“作风过硬、真正军人”的潜台词。
我见过一个军职首长,少将,到现在还保留着他新兵连时的被子,因为这里面珍藏着军人最难忘的记忆。
我也不例外。
刚到部队,被子是叠不成“豆腐块”的,因为被子太厚、棉花太涨,即使勉强叠起来,也更像个“加厚面包”或“十八个褶的包子”。
在全连第一次组织检查时,我的被子就因为几个班长争论更像“面包”还是更像“包子”,被北月从三楼飞了出去。
后来即使北月不飞了,看着别人的被子日渐“豆香”,我的依然“皮薄馅大”,心里也暗暗着急。
然而,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其他和我一样着急的兄弟,想出许多好办法。
那就是用配发的、学习用的小板凳当道具,把被子往地上一放,就开了“豆腐工厂”,一寸寸、一片片用板凳在上面压。
刚开始,压下去又起来,压下去再起来,看着早起一个小时的劳动没有任何效果,心里的崩溃差点把眼泪掉下来。后来和战友交流才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活才能出精工。
为了把被子压实成,我用尽了各种办法:用过凳子压,试过脚上套凳子踩,后来甚至为了不让压下去的棉花弹起来,还往被子上洒过水。
逐渐地,还把这一套形成了程序:先压一遍,再踩两遍,然后上水,再踩、再压。有时还和战友合作,先合力“修理”一个被子,再集中“整治”另一个。
随着一天天努力,被子也一点点变薄;由最初的即像包子又像面包,变成现在的逐渐“俊朗”,慢慢地还有了棱角。
每个人为了把自己的被子弄的更好,兄弟们一个比一个起的更早,早起时间从开始的一个小时提前到后来的两个小时,慢慢地宿舍内、走廊里变得“一席难求”。
再后来,竟然还衍生出来了“交易”,有人把多占或空出来的地方,换别人手里的拖布、扫把、簸箕。
其他人可能很难理解,在部队想要表现的好,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挖空心思,想多干活就得“占领”拖布、“隐藏”扫把、“霸占”簸箕......。
那是一段天真烂漫又充满纯真,可能只在部队才有的青春记忆。
后来,为了保证休息时间,团里出台了规定:任何人,提前起床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慢慢地,我的被子也越来越像“豆腐块”,有几次还评上了“内务标兵”,除了内心流淌的激动,我在训练间隙、三餐之间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捏被棱”、“搂被角”上,被子也越捏越平顺、越搂越立体。
“豆腐块”叠成了,我也慢慢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和懂得坚持的道理。
新兵连的被子陪我渡过了两年义务兵、三年军校和四年连队生活,后来送给了一位退伍的战友。
以后,我还有了其他被子,只是新兵连那种叠被子的经历再也不会有了。
—END——
作者简介:一名探路者,一个忠实内心的追梦人,喜欢运动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