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信息和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一些人愿意将才华变现,一些人愿意为知识付费,当两个主体的需求发生碰撞,“能否链接这些需求”就成为了潜在的商机。最近发现了一款很赞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它可以让你快速地找到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
分答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加了信息的价值,分答中信息接收者被区分成了两种身份。首先提问的人是一种付费悬赏模式,当回答完毕内容沉淀下来之后,旁听者就进入了付费看答案的形式,对问答双方都带来了激励,问题和答案能给问答双方都带来 “睡后收入”。
最近之所以会关注“分答”,是因为意识到或许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开源”方式。我真的很好奇,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理性,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分答”这个平台“躺着”赚钱?于是就有了这一番体验。
01 投资分析
既然是投资,当然要理性,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在“分答”这个平台上,有三种身份:提问者、答疑者、旁听者。旁听者是典型的付费群体;而答疑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知名度和专业度,或在相关行业有深厚的沉淀,人们更愿意为“专业”和“信任”而付费,以我们目前的“小白”身份自然做不到;作为一名新人,最切合实际的“投资”身份就是——提问者。“向谁提问”、“问什么问题”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因为它们都会影响投资收益。
所以,我关注了一些认可度很高的答疑者(这里尊称为“大咖”),然后对比一些大咖们的报价,有多少粉丝关注,关注者的支付意愿,每条有多少人“偷听”,平均“偷听”的次数大概是多少,再算算多少钱可以回本,以这个大咖的情况回本的可能性有多高,最好的情况能收益多少,当然也包括个人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即投入多少我认为即便血本无归我也能接受。
02 心态变化
第一次提问的整个过程算下来虽然仅有2天,但感觉兴奋又漫长。每一个阶段都不停的翻看手机,期待中也又些许的不确定性。比如,面临一个全新的APP要慢慢建立起自己对它的信任、熟悉它的规则;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并逐条做分析;选择选择问题需要换位思考、哪些问题是“热销”的,问题不仅要“大众化”,还要有特色;等待回答时,会纠结大咖会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常常猜测答案到底是什么;收到回复后非常兴奋和喜悦,当然开心的同时也不忘持续关注收听数据,焦急又期待……
虽然“分答”存在的最大价值并不是为了让人用来“投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人体会到了每个阶段投资心态的变化。经过这一番折腾,我更加佩服股神巴菲特买进一支股票就不再关注的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功夫还差得远。
03 复盘思考
1、我们经常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作出判断,但往往我们高估了自己的理性。在我前期计算预估的“偷听”数量时,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理性,但是后期我才发现,我忽略了前半个小时“免费听”的数据,忽略了“限时免费”功能对数据的影响,这些“特殊情况”都让我对形势产生了错误的预判。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先要弄懂规则,而且不能误把最乐观的情况当成了常态。
2、有些成长是要在实践中去体会才能获得。也许,当你做过消费者、投资者、甚至做过创收者,你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阶段变化时的心情,也才能真正换位思考,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3、回答本文题目的问题:“分答”真的能让你躺着赚钱吗?
提问者和旁听者是为平台和知识付费的客户,问题提的好,当然会有收益,但你并不能指望着一个问题就能给你源源不断的创收。提问者的姿态也并不是“躺着赚钱”,要想提出一个好问题,需要恰到好处,也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答疑者才是这场游戏中价值链的顶端,但那些大咖们真的是“躺着赚钱”的吗?当你付费听过一些专业的回答,关注他们的文章或者作品后就会发现,他们的知识之所以能够变现,是因为前期的积累和沉淀,这个过程中要付出的努力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而且现在的他们往往也更加勤奋,不断打造更加优质的个人品牌。我对所谓“躺着”赚钱的理解,并不是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而是代表着一种无论到哪儿都有赚钱能力的境界。
分析了价值链以后就会发现,“分答”最大的价值是一种正向的引导,所谓知识变现,一方面是对智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更有动力成为睿智而有价值的人。这条路,“躺着”是远远不够的。
4、不要把所谓的“收益”当作你使用“分答”的唯一目的。当我们把一件事当做投资,更看重金钱的回报时,我们才会在短期内变得患得患失,但当我们跳出商业思维,切换到消费者的角度,会发现“分答”的本质是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也就是说,如果大咖给我的回答很让我们很受益、很有启发,这次消费就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