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开始,每年的元月,都会重读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其一。今年因为一月份无暇分身,就拖到了二月。今年是第四年,第四遍读一本书。在印象中,这是读得次数最多的书之一,还有一本更多,是《红楼梦》。
这次重新,认真地做了笔记,疏理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脉络。原来的读像是俯下身去拿着放大镜看每一个字,这次重读,登上了两级台阶,从稍远一点看,多了一点思考的余地。
一本好书,每次重读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这次重读,没有刻意放大书中的每个字,但仍有许多句子直指人心,看似是作者信手拈来,读完之后却大感深意。这次还是要鼓足勇气说出:“我仍没有读懂。”只得对自己说,慢慢来,该到的总会到来,唯一的就是继续下去。
这次做了四页笔记,主要记录中国哲学的发展史,通过四页笔记大致建立了一个哲学发展史的框架。这个简易的架子搭得并不牢固,一戳就破,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会倒塌,但总算勉强立了起来,立这样一个架子,用了四年的时间。
读懂一本书,先要把书读薄,再读厚,最后读薄,那才算真正了解。而现在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刚刚算读薄,薄到只剩下几页纸——也就是说,书中的大多内容,我仍没有消化。
通过这次疏理脉络,大致对中国哲学史有了一个模糊的了解。看到有兴趣的部分,着意记了笔记,也刻意花了一些时间。关于禅学,一直抱有好奇,像是探险,总觉得在这里能挖到宝藏。冯友兰先生称禅学为“沉默的哲学”,真是恰到好处的称号,禅学的精妙在于顿悟,但没有顿悟与顿悟之间不存在灰色地带,冯友兰先生说,这如跳跃悬崖,要么跳过去,要么跳不过去。如我一样的茫茫大众,在悬崖的这边看着那边的风景,风景那边独好,但站在那边看这边,是不是早就心如明镜,笑看在世俗中的你我。看到这样精彩的片断,这次没有急着翻过去,而是稍作停留,细细品味。这次重读,先是警告自己,不能为了读而读,要为深入了解而读,少了一点急躁,多一丝耐心。
这次重读过后,就像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总算不是站在画前一无所知,甚至产生莫须有的恐慌,因为所有围观的人的脸上都映出迷人的光彩,这光彩来自于画作的感染,我努力模仿他们的表情,但内心却不得不诚实地回答自己:“抱歉,我不知道画作到底美在什么地方。”经过第四次重读,我的脸上总算有了一点光辉,这光辉来自于心底的折服。
我用这么多文字写下了看完第四遍的感受,是因为这一次我总算摸到了一点线索,这种欣喜之情迫不急待地想与人分享,甚至想对所有人说:“我终于看懂了一点。”这种心情只有半月见不到阳光而在一天早上突然看到天空明亮、到处披着阳光的彩霞的人才能懂得吧。
就算同一本书,每次重读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碰到什么,不知道会有什么险途,同一个旅程,仍有许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让再次拿起同一本书变得异常困难。每次重读都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去读,那些不确定就永远在那里,重读一遍,可能就会解决一些问题,能解决到哪种程度,可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明年会不会重读这本书呢?会,当然会。只不过明年,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明年开始看《中国哲学史》,也是冯友兰先生的作品,这套书他是用中文写成,分为两册——当然,难度可能会提高一些。
每年的开年都读同一本书,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就像定期与一位老朋友约会,每次见面后,都握着手说:“明年再见啊。”许多人这样说是客套,而我果真如期与这位老朋友会了面,通过深谈,看看过去的一年,我是否有点长进,有了点自信。
希望某一天,不用再仰视老友,可以平等的交流——这样的大话我也敢在此说下,可见老友给了我一些自信。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