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瓦尔登湖》时,我不经意间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小两口在崂山寻求原生态生活的新闻,接着我找到了他们的“家园计划”和“南部生活共识社区”,这让我很惊奇,也感到很新鲜。完全自力更生,尽量自给自足,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而忙碌,我感觉他们目前的状况跟苦修的生活方式很像,虽然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我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但只要有人类,就免不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存在,从我已知的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不敢断言,也无法断言其发展结果。存在的事物,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会探求更多的规律,也许有能够断言的那么一天。
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经被物质绑架,就像被蒙上眼睛闷头拉磨的驴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拉磨,偶尔也会找点消遣的事,喝杯茶或者咖啡,看部电影,读本小说,旅几次行,见见朋友,侃侃大山,当然大部分话题也是怎样更快更多的获得物质。即便现实如此不堪,也总会有一些人在不断的反思,随着对时间流逝的觉察、痛惜和对命运自主的渴求,力图寻求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看到网上有人说拉磨的总是驴而不是其他动物的原因是驴很蠢,不禁深以为然。即使是驴,也要学习,开智。很多人都在读书、学习,但基本上都是为了做一只更会拉磨更讨主人喜欢的“智驴”,却从未逃脱出作为一只拉磨的驴的命运,也没有想过要做其他动物做的事。在他们看来,这样做的代价是最小的,物质收益却是最高的,还会让身边的家人、朋友感到高兴,因为他们会因此而获得更轻松、收入更高的工作,会获得更高的职位,最终会吃上更美味的饭菜,住上更大的房子,买上更高档的汽车。这些本质上是因为他们遵循了现代物质社会的运行规则。当你也跟身边的人一样做事,遵从他们认为的“聪明人”的做法,他们会很高兴,认为孺子可教,终于“懂事”了。
除了标榜自身的勤奋,社会关系的纵横捭阖,他们还归功于功利性的读书,成功励志、经济管理类的书就是用来这样读的。“要多读书”的口号越来越响,只会让更多人去功利性的读书,娱乐性的读书,而不是为了反思自我,反思人生。现在人们总结的最好,喊得最响的一个词就是“知识变现”。当知识被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必然会限定其内涵和外延,这是为了让被精心包装的知识更吸引眼球。人们被商品化知识的华丽包装迷惑了眼睛,以为它是表里如一的,从里到外都是美的,殊不知人们被动接受的知识只是只言片语,从知识森林取来制作的一片片精致的枫叶书签。低廉的知识被冠以各种提升XX思维、XX能力的噱头。本来就是卖老鼠药的,还能指望有什么别的好东西卖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夺去了深度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又变成了一只被眼前的萝卜所吸引的骡子。被物质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很乐意为功利性读书而掏钱,因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赚钱。
让我感到矛盾的是现代科技和文明的飞速发展却不得不归功于资本主义,即使号称无所不能的社会主义乌托邦,也不得不借鉴他们发展经济的方法,但由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现在的中国不可能会完全照搬。资本社会的主要标志有财产私有,市场自由等,经济也是基于以货币为媒介的物质交换。金钱由一种交换工具,慢慢成为了物质的代名词,有了钱便可以拥有更多更好的物质。然而,金钱不是万能的,消除不了内心的焦虑,填充不了精神的空虚,维持不了长久的安全感。拥有的财富越多,反而越让人感到不安,因为人们会害怕失去,那是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恐惧。源自人性的嫉妒和仇视,让富人们也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流浪汉们似乎就轻松的多,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又害怕失去多少呢?在别人眼里,他们对物质的要求是最低的,似乎只要果腹就好。我想,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逐渐喜欢上这种感觉,因为不需要用大把的时间去拉磨和研究怎样更好的拉磨。但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会成为流浪汉,流浪的生活会让人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保障。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保持低物质需求的欲望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能让每个人的灵魂走的更远。这需要人们能够对物质严格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不羡慕朋友的大房子,邻居的高档车。仔细想一想,没有那些,我们也可以生活,有了那些,也许只是更舒适的生活,但实际上未必很舒适,也可能只是片刻的,一时的快感早晚会被新的担忧和恐惧驱散。如果从时间和经济角度来衡量,也许没有会比拥有更值得。极简的生活方式,值得践行。我们需要一边享受着物质丰富带来的好处,一边思考着如何让自己不陷于这种好处之中,而去寻求更有意义的事情并积极践行。
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这么多字,不禁感慨终于摆脱了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现在“为凑字数而写作”的束缚。当我跟随着思想的溪流,自然流淌到笔尖时,时间、空间都已觉察不到,更何况是字数对我的困扰。有点窃喜,不知自己是否已经突破瓶颈,进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这也不难解释,如果不能剥离束缚着自己内心的那层焦虑外壳,就别想看到自己的真实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