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以往写下的文字,除了一篇论述“有”和“无”的文章,还真没探讨过“无为”一词。这个“无为”以及“无为而治”流传了几千年,到底是消极?是避世?还是仅仅的不作为?应该说困惑了历朝历代的许多人。
今天也不引经据典,也不管老子、孔子还是哪位圣贤说了什么,就白话一下这个“无为”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而一定是有所行为的。否则,按“杠精”们说话,不吃不喝早死了。
所谓的无为,只是不做那些违背规律的事。以成语“拔苗助长”为例,说一个农夫看见自己地里的庄稼长得矮,想着如果把苗拔高点不就长得快了吗?于是费劲地把地里的苗挨个拔出一节来,好看了很多,然后终于很疲累很满意地回去休息。结果第二天兴冲冲地再看,这庄稼都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行为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种“为”千万要不得,所以要“无为而治”,让其自然生长。往往,这个成语也用到孩子的培养上,但家长们就不太认同了,依旧花大把的钱报各种的班。
再举个公司管理的例子吧。多年前供职于某集团,人事副主管建议老板不要频繁到公司来,要保持“神秘感”,这样的好处是容易建立权威性。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有序进行中,各项规章制度被有条不紊地执行,老板真的就没必要来。大家各司其职,老板也有自己的大事。这时候,老板其实是有为的,但在具体管理行动上是无为的,即不需要他强行干涉,成天开这个会那个会的刷存在感,公司也会运营很好。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公司正是由于老板不辞辛苦、亲力亲为的“有为”,反而祸祸了甚至葬送了公司。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凡做事符合规律和方向,都在点上,在正确的轨迹上,那么可以称之为“无为”,而违背规律或者道德的“倒行逆施”,则可以称作为“有为”、“强为”。比如,饿了吃饭,这是“无为”,但宴请众人或者铺张浪费了,则还是“有为”。
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件事,即使符合规律,但不符合中庸的要旨,不适度,那么还是可以区分出“有为”和“无为”。所以,除了按规律办事,无为的第二层意思应该就是不做勉为其难、够不着的事。也可称之为“强为”。
有人问,公司要在今年盈利的基础上,明年继续提高30%的盈利,这算不算“有为”?这样拔高目标,不算拔苗助长吗?
如果,这个目标设立是有据可依的,那么还真就是“无为”。为什么?因为公司是要发展的,而这个目标是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如果目标订为提升80%,却没有合理的市场、产品、政策等原因,那么即使再努力也不能实现,就一定会失去激励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有为”、“强为”和“妄为”。
需要强调的是,同一件事,对某些人是有为,对某些人是无为,差别就在于能力上。比如对某个公司,全员努力提升80%盈利很可能,不是勉为其难的够不着,那就是无为。
无为的第三层意思是不做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比如孝敬父母,这是作为子女应该做的,顺理成章。所以做到了,大家就觉得很正常,没觉得怎么有作为。相反,虐待父母、弃养父母就是不道德的,大家觉得这些不孝子孙太缺德,这里其实是“有为”的,只不过这帮不肖子孙所做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天理,也将天理不容。
不知道通过这三层意思,大家能否理解了无为的真实含义。即不做违反规律的事,不做过分和勉为其难的事,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如果我们都能如此在正确的时间做着正确的、恰如其分的事,一切将都会很自然、很滋润,没有反常,也没有相互的伤害。这时候,大家都在各尽其职、各尽其才,但好像大家又什么都没有做,熟视无睹,这便是无为的境界。也是类似于中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