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奶奶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里面有一句话特别喜欢。
喜欢一件事,你就开始去做吧。即使此时此地只能把它当成业余爱好,你坚持去做了,点滴积累,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的专长,成为你可以靠之养活自己的看家本领。
今天惊奇的听到了老师的音频《家长的言行态度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动力》,真的是解开了某些疑惑,很开心能够分享给大家,感恩的一天,开心的一天,愿大家每天都开心!
都江堰,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5街道、13镇、1乡;2017年常住人口69.09万人。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1]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2]
2018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 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9.45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16.89亿元,增长9.1%。[3]
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历史沿革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
汉朝,湔氐道升为县。
都江堰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刘宋,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导江村(今聚源镇),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刘宋时期(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天和四年(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石羊镇古城村),属犍为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今郫都区)。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武德六年(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开元十二年(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都江堰市
南宋末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洪武十年(1377年)撤崇宁县入于灌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崇宁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今郫都区)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