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日便来聊一聊孟郊的生平。贞元七年,孟郊第一次进京应试,恰逢遇到了同样进京赶考的韩愈,两位分别即将要在晚唐诗坛和晚唐文坛上掀起滔天巨浪的才子,相见恨晚,由此互为知己。然而,在这次科举考试中韩娱中举孟郊却黯然返乡。此时,他写下了一首诗《落第》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除了诗歌才能考生的名气,声望甚是家族门第也会影响科举结果。出身寒门并且才高八斗的孟郊反而失了势,而出身名门望族却无真才实学的却做了进士。落榜的孟郊便收拾了银钱,狼狈回家,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第二次考试的希望。有了韩愈,韩愈便对他伸出援手,向他人引荐孟郊,多重作用下,孟郊诗名日盛。当他第二次来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等来年春日放榜,孟郊都需要在长安小住。长安多富豪,孟郊走在街道上,传来笙歌乐音,而他却只能在阵阵朔风中暗自垂泪,连避风取暖之所也难以觅得,甚是悲凉。他也曾在诗中描述过自己的困境——冬日里白昼极为短暂,而寒夜又极其难熬,为了取暖,他只能敲石取火,可惜敲石不得火,最终,他只能在寒冷中半是自嘲,半是无奈的吟成了一首《苦寒吟》。
孟郊已是40多岁,他想急于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第二次科举考试仍然没有证据可想孟郊的心情,该是如何的绝望。于是他便写下了一首《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望着金榜,如仰望难以翻越的高山,他对及第的渴望逐渐被绝望代替,本校从此反向不再科举,一边侍奉养老,一边哺育幼儿。可孟郊的母亲是位坚强的,在孟郊,人生最困苦的时候,在他心中满是退缩念头的时候,做了他的精神支柱。通过母亲的反复劝说,激励孟郊,在46岁的孟郊又一次启程进京赶考。贞观12年的春维,没有辜负孟郊的等待和煎熬,这次科举的胜利成了他凄苦灰暗的人生中不多的亮色。为何如此说?在孟郊全力备考,考取公名前,孟郊一直过着四处缥缈的日子,父亲是一名小丽,俸禄微薄,一家食不果腹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后来父亲早逝,母亲便带着三个孩子四处逃难,彼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其中的困顿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就这样,孟郊成年后离家求职,做了许多年的“游子”。在曾经的贫困潦倒都过去了,当孟郊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时,心中的欣慰快意冲破了层层冰霜,他终得展翅孟郊,再也不用对花垂泪。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的眼界仿佛零于长安之上,俯瞰唐都春意,又仿佛贞元12年的花,皆是为了庆贺它否极泰来而盛放。一日看尽的不仅仅是长安的花,更是,登科的快意是对未来无限的畅想。可惜孟郊的人生的底色仍是晦暗无光的。近视极地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但并未扭转他人生的流向。孟郊并没有得到官职,他在朝中没有什么背景,四年后才判得了限位的官职,不仅官位低微,而且还是五知孟郊对行武之事一窍不通,他心灰意冷,整日游玩不理公务,因此微薄的俸禄更是雪上加霜。唯一欣慰的是,终于能将家人接到身边团聚。可好景不长,梦教晚年。不仅生活贫苦,在经历了丧母之痛和三次丧子之痛,如此才子竟有如此凄凉婉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公交与仕途上并无建树,但却是晚唐诗坛不可或缺的一位才子,他或许不能称得上是诗歌天才,因为他的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苦难一生中经千锤百炼而来的。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诗或其他诗作,诗中都饱含动人情感,令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数十字的背后站着一个鲜活的诗人
纵使仕途惨败,纵使一生凄苦,一首《登科后》足以让他登科后的潇洒快意在历史上永久定格。千年来歌舞升些,宫阙成灰,然那位缓带轻裘的新科进士,依旧在贞元12年的长安春末上纵马观花,书写着无尽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