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这是钱钟书对杨绛说的,生离死别,却被演绎成了最好爱情的样子。《我们三》是杨绛晚年写的一本书,晚年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三,只剩她一个人了,钱钟书走了,圆圆也离开了,很难想象九十多岁的老人是怎么样一笔一笔写完这本书的。看完之后,更多的是一种羡慕,羡慕那种最好的爱情,最好的家。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与他们一同欢笑流泪,体会一种积极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 感受他们三人之间,包含了各种表现形式的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理解。
杨先生写《我们仨》只是把她最真实的内心情感表露出来,也并不是只写给无法忍受悲痛的年轻人看的,你可以选择不看。
就像史铁生说过:你要知道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
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她说,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女儿瑗瑗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苦中作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
也许这是一本回忆录,也许更多这是一本专属于他们自己人生回忆录。里面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执子之手,他们的白首到老。很多人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东西,也许是我肤浅,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近乎守候,却更加感人。很多人都觉得不要平平淡淡,只求轰轰烈烈爱一场,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吧。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更多是杨绛对钱钟书的思念,思念如果是一粒沙,或许这些思念可以变成萨拉哈沙漠了吧。我很多时候在想,如果遇到了钱钟书,不一定能够成为他的杨绛,钱老在很多方面其实很像一个小孩,长不大的小孩,而杨绛却用自己的爱将所有的问题一一解决,并不是钱老不懂爱情,也许应为太懂,所以每一天清晨都坚持煮早餐给杨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算在病重,却也依旧坚持,最美的承诺,大概就是钱老的一句,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别。对杨绛的评价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