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永恒的东西,它强健有力,却在需要时让人震耳发聩,热泪盈眶;它无声无息,会让失去它的人溃不成军,后悔不已,这个东西就是爱。
故事的作者约翰·欧文其实从小患有阅读困难症,却并未阻止他爱上阅读和写作,甚至成为当代美国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对于这本《独居的一年》,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会因书名感兴趣,是因为现代有太多人独自生活,他们希望借此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它其实叫做《寡居的一年》,当然,请不要被书名吓到,因为它也并不只是讲述一名寡妇的生活,当我看完了整本书后,才明白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会正确的去爱与被爱。
故事一开始发生在露西4岁时,她的母亲玛丽恩因无法承受失去两个儿子及丈夫的出轨而准备离开这个家,没想在此之前,与来做她丈夫助手的16岁的埃迪相爱,23岁的年龄差并未成为靠近彼此的阻碍,他们用了整整一个夏天做爱,直到她离开后的37年里埃迪都在等待。
在第一部整个故事贯穿了五个线索:母亲玛丽恩失去了儿子,埃迪得到了与玛丽恩的爱情(即使后来失去),露西失去了父母的爱,父亲失去了整个家。
仅从表面的故事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庭因为一场意外而分崩离析。母亲沉浸在失子之痛,她自然知道这种痛苦无法与人说,却仍然希望有人可以疼惜、呵护,但父亲的流连“花丛”彻底粉碎了她对这个家最后的一点希冀,除了自己再没有人记得她可怜的儿子们,这是无法痛诉的不公平!而可怜的露西也正因此被迫来到这个世界,既无法成为哥哥们的替代品,又无法被真正疼爱。
但另一方面,年轻的男孩埃迪来到这个阴郁的家中,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母亲玛丽恩伤痕斑驳的心,也给予了露西从未有过的温暖,无论是玛丽恩,还是露西,埃迪都是她们的救命稻草。
如果失去是必然,那么得到便是大幸。失去儿子的玛丽恩知道再也无法逃避现实,尽管悲伤如河,却让她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这是她的大幸。露西失去父母的关爱,却在很久以后得到埃迪的毫无所求的照顾关心,尽管这是后话,却仍是大幸。
原来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规则的,死亡与新生是并进的,失去与得到是相等的。
在母亲离开的三十二年里,露西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独立而有原则,既有朋友又有爱的人陪伴,甚至离开了三十二年的埃迪也来到她的身边,无论她曾经如何,至少现在的露西不再一无所有。这是所有读者都希望看到的,可让人无法忽视的是:露西仍然对母亲的离开无法释怀,甚至可以说因此而对爱情有所恐惧。
既希望与人发生联系,又不想就此停留,也许正是由于父母之间的感情导致露西对于爱情是带着期望、恐慌、惧怕等复杂情绪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带着这样灰暗痛苦的露西一直在寻找爱,无论是从唯一的亲人父亲,还是从朋友,亦或各个不靠谱的男友身上,她需要它,不仅是内心的渴望,也是成为她活下去的勇气。
但幸运的她也许并不知道,尽管她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找到爱,可她已经开始学习去爱,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原谅与她父亲做过爱的朋友,还是其实并不符合她要求的丈夫,但我更相信的是其实他们互相都在爱着彼此。
从第二部结尾,失去再次来临,露西没有了丈夫,只剩儿子,至此寡居由此而来。
虽然成为了一名母亲的露西,失去丈夫的妻子,却仍然没有完全沉浸在悲伤中不可自拔,她懂得生活必须继续,因为她知晓了作为人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活,也要为了别人而活,为了爱而活。
人生是否要经历了痛苦才能得到幸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不要放弃幸福,因为它就在你身边。
露西主动走出悲伤,进入生活,出版了又一本书,带着儿子和保姆去各地举行签售会,不停留在过去,就像不因父母带来的伤害而放弃爱,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已有了铺垫,生活的重击只会让人变得越加坚强,而熬不住的人早已在开头就缴械投降。
故事的最后,露西找到了与她共度一生的真爱,而她也终于释怀母亲的作为。也是此刻,我想到那段一年的寡居之旅,其实是露西被生活打败一场后的重整旗鼓,不是忘记痛苦,而是铭记于心成为前行的力量。
得到和失去爱的重量是与之相同的幸福和痛苦,学会去爱却是单相的幸福,也许失去后的得到才懂得幸福的重要,但我想说,无论是爱和被爱,请永远保持追逐它的前行步伐,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下一个路口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