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家里,就开始听妈妈啰嗦讲道理,特别当她说我自己各种不是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要跳起来了,开始给她摆事实讲道理,讲逻辑,讲眼界,讲体验。
我的语音语调也从平常状态到提高、加急,最后我们差点要吵起来了。
我发现,大家并不能在一个频道上交流。
我所理解的世界跟她几十年形成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反复经过这些碰撞之后,我变成了用“嗯、啊、对、是”来应付。
如果我不这样做,会发生另外的场景。
例如,她跟我说某某邻居投资如何厉害,非要我拿几万块给她投资。不给钱就要跟我断绝关系。
然后又说他们公司如何厉害,网上能查到网页(一个网页足以骗一个老人家),他们公司的规模如何大(看几页宣传单就觉得要上天了)。
后来我查询了一下,这个公司就是一个传销公司。
后来妈妈又参加某些保健项目,说,这个公司如何好,保健都是免费的,结果买回来一堆无所谓的,无用的药。
于是,我开始给她讲什么是骗局,如何分辨真假。还讲了很多道理。最后结果是失败!!!
因为她给我讲了很多的道理,我又给她讲道理,我们简直是在开辩论会。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辩论会中,正反双方辩论结束之后,一方是完全信服另外一方的。
后来我开始复盘,为什么我不能劝说妈妈,为什么她不能听我说,我为什么也无法听她说。
是因为我们都用各自看到听到的世界给对方讲道理。
一旦一个道理遇到另外一个不同的道理,产生的就是心理防御,无论错对,都是抵抗、维护和争辩,甚至已经不在于事情本身了。
为什么老人家总会被朋友圈各种各样的毒文所毒害,很多时候是因为她们愿意被其中的故事欺骗,特别是她们没有求证能力的时候,所谓的事实和数据都会成为她们所认为很牛逼的东西,于是他们就相信了。
后来,我开始改变思路了,不再讲道理,开始讲故事,最后的道理由她自己体会和总结,我发现这样沟通更加有效了。
例如,那个传销事件。我后来跟她说,我有朋友对投资很厉害,他对这些更加熟悉,我问问(先不反对她)。
后来,我杜撰了一个故事,说是我朋友的朋友经历的,她如何参与这个投资,经历了什么,中间有哪些波折,最后的结果是血本无归。
我说得深情并茂(感觉我都成了故事王了),最后留下故事的结尾由她思考。
打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妈妈提起这个传销的事情了,也算是成功用故事解决了一个问题。
于是我对故事的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我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跟父母和自己跟孩子的互动模式。
原来自己对孩子一直都很少讲故事,几乎都是讲道理,讲规则,讲要求。
孩子真的不愿意听这些道理。因为这是你的道理不是他的。
特别是学习了赋能教练之后,如何通过视觉化的场景来激发孩子的视觉脑,通过隐喻故事来启发别人,让我感受很深。
于是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形式的故事来启发他们。例如,我在与孩子的三两事里面就记录了跟二宝讲故事互动的例子(以下很黄很暴力)。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的故事,不过故事的确让他把一件事情深刻地记在脑海里面了,因为洗澡故事,二宝给我复述超过10次,每次到洗澡的时候,他就说这个故事。而此前,我们给他说道理的时候,未曾出现过。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故事思维,当我们晚上给孩子做睡前阅读的时候,有时候我开始假手哥哥给弟弟讲故事。哥哥有时候就开始编故事给弟弟听,弟弟更加乐意听,哥哥也迸发了故事话的创作思维。
故事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它能更好的影响和改变别人。
如果你的孩子单纯、善良,容易轻信别人,你可以不厌其烦的跟他讲,“要警惕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保护好自己”。也可以拿出绘本跟她讲个《小红帽》的故事。
哪种方式孩子更加用愿意接受?
始终还是故事。
我想,下次开家庭会议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增加一个讲故事环节了。
通过这个环节,提升孩子讲故事的兴趣,也让爸爸妈妈做好准备,用一个故事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一个道理。
玛丽莲博士在《高级隐喻》当中提供了30个故事,现在依然有很多故事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虽然有一些故事我并不是很理解它的真实内涵,但是这些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断影响到我了。有时候遇到某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想一想这些故事,想想这些故事的主人翁都发生了什么,然后想想自己要怎么做。
今天我给孩子讲了我在家乡克服困难跑了3个半马的故事,他眼中闪烁着光,我不知道当下会给他们什么影响,但是未来,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