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一个数学主题的读书会,带领和分享的分别是阅读数学两位老师和一位数学成绩很好(基本保持第一名)的初二学生家长。到这位家长分享时,我发现她讲到东西与数学毫无关系,而是在讲育儿,比如增进亲子关系,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我倒不是觉得这些东西没有用,比如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也是:关系大于教育。但是这些不符合我的听课期待。最重要的是,我在她的语气里听到了盛气凌人的强势(所以她说到一个月前孩子不想去上学,我并不感到意外)和一些我不认同的观念,让我非常不舒服。于是没等她讲完便忿忿退出,去搂了搂准备入睡的姑娘。
今天在群里,看到了一些反馈,有好几位书友表达那位家长的分享让他们很有收获。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不同,让我不舒服的点具体是什么。
最不喜欢的,应该是她提到她会干涉孩子的朋友圈。如何干涉呢?阻止和选择都有。比如孩子朋友里有一个聪明但成绩没那么好,调皮,会跟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她觉得孩子从第一掉到第四就是朋友圈出了问题。她觉得这孩子是人品有问题,不应该跟他来往。又说嘴里不能直接这样跟自己孩子讲,但要把怎样做人,比如尊师重道严肃地摆出来。我觉得你真的觉得有问题,还不如直接说呢。
另外一个例子是她发现孩子不想上学后,为了拉近亲子关系,每两周住宿生回家的时间带孩子去北京逛各种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但选择性地邀请了另一位孩子和家长(孩子的同学家长她言下说非常了解)——班级之前仅次于孩子的第二名。她还说到回程的路上,她孩子拿了两张卷子做完了,另一个孩子半张都没做完。语气里透出无比的自豪和对另一个孩子玩手机的鄙视。
我就是听到这里退出的,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我娃几天前过生日,邀请了几个好朋友。我和我的一个朋友说,这几位家长我都不熟悉,只有一位说我的家长,其他都没聊过天,有的连好友也没加。我说我这个妈也当得不好,小时候也没有用心去为孩子创造过什么优质朋友圈的条件。现在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也不需要我去掺合了。
我曾经问过孩子,为什么你和**会成为这么长时间的闺蜜呢?以前那些闺蜜没多久就绝交了呢。能介绍一下她吗?孩子说了好几条,我记不全了,大概是她说话有趣,可以一起大笑,喜欢同一个明星,长得可爱等等,没有学习好不好这一说。社交活动在青春期的时间也蛮重要的吧,她交了闺蜜又绝交,在这些体验中她察觉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多复杂的情绪世界呀,怎么可能只有学习呢?所以我觉得交优秀的朋友没问题,但做家长干预孩子的朋友圈我觉得很离谱。我也希望孩子看到各种优秀的同龄人,今年报了大猫老师的游学营就是有这个期待在的:)
正在读手边的书《瓦尔登湖》,梭罗在《客人》这篇里谈到了他的湖边小屋的各种客人,谈到了他对不同客人的态度。梭罗说他和城镇之间相隔的距离就筛选了宾客,就他的需求而言——只有那些最优秀的人物才沉淀在他的周围。听起来是不是像上面的【选择朋友圈】?是的,但非常不一样的是梭罗对“优秀”有他的看法,并非那些成功的商人、虔诚的牧师,或是医生、律师、自封的改革家等等,也许是一个技术娴熟的樵夫,也许是一个穿着干净衬衫的铁路工人,他可能像莎士比亚一样聪明,或是像幼儿一样单纯,他也许富有诗意,也可能呆头呆脑。他会独立思考,不会不懂装懂;他们简单、诚恳、真实……
像梭罗这样如此通透,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是时间的沉淀和思考带来的结果吧。我现在基本没有什么社交活动,但我搞不清楚是恐惧社交还是不需要社交。我想可能更多的是前者,虽然不那么有需求也是事实。但我无法像梭罗一样撬动对方的智慧,让他们袒露心迹……说起来,是什么让我有兴趣呢?啊,越发糊涂了😵
我连自己都搞不明白,有啥资格指导孩子呢!
哦,对,学习好也是人家清晰认识的一种需求呢,所以我也没有资格去评论别人。学霸的世界我们不懂~
朋友的话:
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不一样。我也因自我怀疑剖析过,特别是孩子学校成绩不如人家控制性家长的时候。没有办法,因为没有能力和资本完全逃离单一评价体系。
后面我想通了的是:我给孩子更多自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向其他家长证明自己更优秀吗?那我不是矛盾的么?我不是一面反单一评价体系,一面用另一种方式进入单一评价体系的比较吗?
接纳了。学会区分我和孩子。就现在而言,我就不断提醒自己:育儿不是一场比赛,就是自我的选择吧,所以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也没有必要评价我的是对的她的是错的。育儿理念也是很私人的事,和自己的阅历、经历有关,自己的娃自己带、自己兜底,本来和他人也无关。另外,我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进入家长的评价比较体系(根据孩子成绩评价自我和其他家长的对错、成功)的原因根源也不全在于我,也在于社会的价值体系影响。不过,我觉得我要给自己点赞的是,我是根据自己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做的选择,没有被牵着走,我自豪,我要自我激励。😂
我觉得我不能这么“绑架”孩子和自己。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而且这样绑架的,最后两败俱伤的不是多了去了么。是不是。网上的、身边的,多了去了,我们要警惕。我们要给自己松绑,当妈够不容易了,不能给自己那么大的担子。其实孩子的很多结果,是多方面的相关性(甚至都不是因果关系),只是人的归因机制喜欢大包大揽。我就这么安慰自己的。
我生的是个人,不是生了一张社会对我的考卷。拒绝社会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