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由于买不到高铁票,我蹭了亲戚的车一起返乡,偏偏遇上了“史上最堵”的高速惨状。从10月1号中午两点半出门,直到当天晚上一点半才到家。平时只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这一次在高速上塞了整整11个小时。
这11个小时我经历了满怀期待到焦虑烦躁最后放弃自己。我有点晕车,不敢也不想吃东西,我能想象服务区洗手间的惨烈场面,所以也不敢喝太多水。
一路上开开停停,我半睡半醒,又饿又累,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第二天看新闻,有人从深圳去广州都花了19个小时,才发现自己不是最惨的。
在塞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反复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回家过节”?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考验人性耐心只为了回一趟家”?
中秋节啊,一家团圆的日子,当然要回家啊。
不在家乡不跟家里人赏月,哪里叫过节啊。
工作那么久,也要抽点时间陪陪父母孩子啊。
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回家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而已。所谓的回家过节,只不过一种心理安慰:我风尘仆仆的回了一趟家,跟父母相聚了一两天,吃了几顿饭,就是陪了父母尽了孝。
回家第二天,老爸提着我从广州带回来的月饼到他的好朋友家串门。那个伯伯家有3个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只有节日才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他家待了将近40分钟,他的三个孩子从我们进去到离开,眼睛就没有从手机上移开,一个在看综艺,时不时发出哈哈哈的笑声;一个在聊微信,一直在发语音;还有一个带着耳机,摇头晃脑的哼着歌。
伯伯跟我爸说他的三个孩子都是特地坐很久的车赶回来陪他两老过节的,每个人还带了很多吃的用的。眼神中语气里满满的都是自豪和骄傲。
可是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我却感到满满的尴尬。明明大家就坐在一起,却不沟通不聊天。跨越了几百几千里的距离回到家乡,眼里和心里,只有玩到发烫的手机,没有家人。
手机确实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各种新鲜新奇的资讯。但是手机也让我们失去了一种沟通的能力和耐心。在微信里和别人聊了千万句知心话,却没能跟父母好好唠唠嗑;了解了最新的时事和八卦,却不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做什么。
舅舅家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自从表弟上了大学,每年就只有寒暑假有时间回家。但是每到寒暑假他不是跟朋友出去旅游,就是参加各种实习,最终待在家里的时间也不长。舅舅常说表弟不在家的日子家里太安静了,跟舅妈两个人每天都觉得很无聊。
年初的时候我到舅舅家拜年,看到表弟一直在打王者荣耀。我跟他说:“打游戏在哪都可以打,难得回家一趟,为什么不做点其他事。”他说在家很无聊,不打游戏不知道做些什么好。
我问他你每天都在家打游戏吗?他说,也不是,偶尔用手机看看电视剧。那天吃饭的时候,他一直在回复朋友的微信,刷朋友圈。
其实,打游戏和看电视在哪里都可以做的,但是难得跟家里人一聚,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些事情上,真的太浪费了。离家在外,我们跟父母的交流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看似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个电话一个视频,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容貌。
但是只有面对面的聊天才是真实的,充斥在家里的欢声笑语才是温暖的。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是无私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孩子却是自私的。自私的享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自私的不去考虑父母的感受。对孩子而言,那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能放假的节日,但是对父母来说,那是一个难得的相聚的机会。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回来前好长一段时间就开始盼着,准备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把家里收拾好等他们回来。而孩子们就像去到一个私人订制的VIP酒店,好吃好住一段时间就走了。
越来越多人说,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其实不是传统节日失去味道,而是我们失去了小时候的那份简单和专注。我们被手机、互联网分了心,不再关心月亮圆不圆、月饼好不好吃,哪个小伙伴的灯笼又大又漂亮。我们失去了最初的那颗简单的心。
放下手机吧,处理不完的工作等放完假再去处理,没有那么多人在微信上找你,如果是要紧的事对方会打电话给你。跟你的家人好好说话,好好聊天。不要总是在离开家乡后怀念母亲做的饭,想念一尘不染的蓝天。
不要让回家乡变成“换个地方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