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味道。
《朝花夕拾》应该是鲁迅书籍中取名的巅峰了。《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除外,毕竟这本书里面很多的内容也是取自《朝花夕拾》。
刷了两遍《朝花夕拾》。第一次是初中,因为《朝花夕拾》是中小学生必读课外书,买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解决了日常要照抄的好词好句,也顺便第一次认真阅读完了鲁迅的一本书。最近辅导几位初中生作业,看了译林出版社的版本。一般中国作家的书籍,每个出版社在内容差别不大,只是文章中的备注上有所取舍,显然浙江文艺出版社比译林出版社的备注详细得多。
《朝花夕拾》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鲁迅土豪的那些年,从小拥有巨大的后花园,同时自家在乡下也拥有房产;书中各种节日的花销也颇大;家中还请得起保姆,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了还能去日本留学。不止一次去绍兴的鲁迅故里,每次进鲁迅家都觉得此人是土豪。当然成名后的鲁迅所赚的稿费也足够支撑他成为小资。当时作家的作品,录用的文稿每千字为十元。但是鲁迅的作品,不论用不用,都要给稿费,而且是每千字三十元。也因为稿费的事,林语堂在日记中写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入选了语文课文。这是一本和周杰伦的歌一样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和成长的书,每篇故事都可以拥有一段蒙太奇式美好的青春记忆。
以前语文课,对于鲁迅的文章分析基本都是一个基调,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批判麻木不仁的国人、讽刺了封建制度下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天性诸如此类,放在现在就是微博上到处吐槽的奋青抑或键盘侠。所以鲁迅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实在不高。说实话,谁会喜欢一个每天看似恣意张狂实则传播各种负能量的人呢?尤其是在课文的学习中,又很奇葩的只和我们谈论鲁迅的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却从来不告诉我们,鲁迅到底为了革命做了什么事,那么最后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就变成了一个单纯传播负能量,只说不做的人。
其实现在再看《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已经没有了当时愤世嫉俗的感觉,有些故事反而愈发有趣。果然当你的文章写出来了,你的文章就不是你的了,你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不是你说了算了。诸如《五猖会》中父亲让鲁迅在出去玩之前背诵一篇课文,其实放在现在来看完全没什么提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玩学结合丝毫没有问题,也没有让鲁迅一直在背书。如果说非要有什么问题的话,一是背书的时间选择上让鲁迅很是没有激情,这一点很多家长都在犯同样的错误,只要你做完题、背完书就带你去干嘛诸如此类;二是在于鲁迅背诵的《鉴略》,只会单纯背诵文字,而没有深入了解其内涵和每句话的意思,这种单纯考验记忆力的做法,背诵完以后既没有成就感也没有意义。同样的矛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教授学生课文时也出现了,先生自己能够对那些经典文献断句、朗诵,但是学生们只会单纯的念字,对于每句话的意思,根本不了解,真正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单纯。
《藤野先生》中鲁迅因为考试合格的事和日本同学撕逼,当时就很好奇鲁迅平时的成绩到底如何,直到看到了鲁迅的成绩单,幸好鲁迅弃医从文了,不然学医不但救不了国人,按照鲁迅的医术怕也救不了人。
《猫 狗 鼠》似乎是鲁迅和徐志摩、陈西滢之间的撕逼心路,里面很多句子都是为了影射对方,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其实这篇文章不看也罢。
最后一定要安利一下王星晨的动画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不但是吴语配音,而且内容也颇为有趣。虽然剧情和鲁迅原著有点差别,但是完全不影响观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