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令人眼花缭乱的指示牌。
脑海里顿时飘出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终毅然决定打车,免去了认路,找地铁的麻烦。
对路痴来说,每一次出行就是走迷宫,每一次打车都是斗智斗勇的过程。
本是存着戒备上了车,打算一上车便闭口不言,在师傅导航时,发现他并没有听清楚我报的地址。
于是又重说了一遍,然后他如军人般中气十足的说:“没问题,保证把你送到!”
“您是军人?”我问。
“小姑娘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我在部队开了五年的军车,退伍后又开了二十几年的出租车。”
听了他的回答,我默默关掉了自己手机上的导航,与他攀谈起来。
到小区门口时,师傅关上了导航,伸出头,问警卫:“请问××栋在哪里?”
驶进小区,他又问了居民,在七弯八拐的小区内,问了一个又一个。
“不管去哪里,多问问总没错的。”他边说边停车。这时才发现,原来,目的地正在眼前。
【二】
朋友跟我说,她想辞职了。
我问她原因,她说:“连续两个跟进的方案,跟到一半,老板又换其他人跟了,我觉得老板肯定是觉得我不行。”
“你有没有问过老板呢?”她摇摇头。
又过了几天,她欣喜地跟我说她不辞了。原来老板是准备让她跟一个大项目,所以才把她手上的项目给了别人去跟进。
【三】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喜欢问。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自古以来,“好问”一直是文人学者的最基本的好习惯。
孔子的不耻下问;荀子的知而好问;郑燮的“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四】
多问,不仅仅是在读书学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邻居之间,寒暄的开头多会问吃饭了吗?好久没联系的朋友之间,总会关心的问最近还好吗?陌生人陌生人之间,也是通过“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平时喜欢做些什么?”等等问题来逐渐加深理解。
是的,不管到哪里,多问问,准没错,因为在回答里有信任,有重视,有好学,有关心,有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