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刑引发的人性思考

     貔貅真的是吉兆吗?在我阅读记无忌著《大宋悬疑录:貔貅刑》之前,并没有想象到它的负面意义。

       直至我合上这本书,才发现所有的迷案——戏园旱魃案、百福楼义卖案、书坊纵火案、国子监图书错版案、真假雪柳案、密室窃宝案、上元节人头灯案、貔貅夺粮案、盐钞案、宗女失踪案,才发现貔貅隐含着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或者说是欲望的陷阱。

       貔貅刑是一种令人魂飞魄散的瘟*疫,它有选择性地攻击盛世巨商、朝廷重臣、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对象之多,后果之重,似乎非人力之所为,其实只是故弄玄虚罢了。

       忧国忧民者,自古层出不穷,小说中的王安石算得上一位。王安石的正直、稳重、谦抑的人设,在记无忌的描写中,几乎完人。须知,人性之善恶,世理之是非,一旦绝对化,就不值得一信。

        正因为如此,幕后黑手弥心很真实、很可爱。他策划貔貅刑这出戏,仿佛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是为了苍生之命运。他以牺牲自己形象的代价敲醒国运的警钟,然而他能在反其道而行之中抵达“彼岸”吗?

       人性之复杂、深刻,需要以云济为代表的清醒人士去解析、去批判。云济认知社会的痼疾——士不用交税纳粮、士能够恩荫子孙、士不可杀。可是,他对于沉疴重疾也会束手无策,只能希望关键少数能振臂一呼,将历史的车轮推出泥潭。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何必挂齿!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约等于鲁莽无知,记无忌传导这类价值观,是我所料未及的。其实,所有的事,与其指责别人不识时务,不如反思自己何德何能。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在史书上有着清晰的记载,即使是悬疑小说,也不能混淆黑白。

       某种意义上说,创造,非作写作历史悬疑小说是艰难的,它需要依托一个时代,假借一群人物,导演一场闹剧,在古老与现代之间架构一条通道。

       我非常欣赏记无忌的博学与坦诚,他在《大宋悬疑录:貔貅刑》后记中写道:每一个朝代,皆如一束绽放于千百年前的烟火,它的余烬籁籁落下,化作故纸堆里一篇篇零散的文字。

       真的,我们的生命不是重复验证人性之善恶、世理之是非,而在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让靠近的人感受到光与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