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学生容易混淆声音的强与弱、高与低的概念,本节课的引入采用的是回顾旧知的方式。
“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与弱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音量的大与小,是由于振动的幅度不同造成的。那声音也有高与低,比如我们在第一节课描述声音的时候认为男性的声音一般比较低沉,而女性的声音一般比较清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原因”。
用相同力度敲击铝片琴和用相同力度吹奏口琴,学生会发现同样的材料由于大小或者长短不同,声音会有高低的不同。
随后开展小组活动,利用钢尺探究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遇到如下问题:
1、教材中用相同力度拨动不同长度的钢尺,相同力度如何保证?与组内同事进行讨论后,让学生在做实验时将钢尺拨动至统一高度(比如0刻度向下5厘米)来保证。
2、钢尺在伸出桌面20-21厘米时,振动并没有发出声音,而有些学生将此现象理解为声音低。
3、声音高低(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这是本节课通过钢尺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如何将此结论与口琴和铝片琴的实验联系,我采用的是利用手机软件将物体在发声时候的频率实时展现出来,并通过播放不同振动频率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加深学生对振动频率与声音高低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4、填写活动手册时,有些学生刚开始并不能正确的将高、较高、较低、低按顺序排列,学生会误认为是高、较高、低、较低的顺序,后面的班级在填写活动手册之前会提前强化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