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 “游学”这个词流行起来。说“游学”似乎比“旅游”“游玩”要有内涵。至于是否真有内涵,还是取决于旅行的人。有人走遍千山万水,不过到此一游,归来依然皮囊空空。
此次山西之行,是去参加在临汾召开的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第二届年会。我的工作室立项了子课题。这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游学”吧。
太原的天空雾蒙蒙,满布的都是霾。闷热,没有一丝风,汗如雨下。相对于早晚温差巨大的大西北,这里就是蒸笼。
到了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之外的晋祠古木森森,流水潺潺,略觉清凉了一点点。
中原每走一步都是文化,随便一处也有古迹。说实话,游览人文景观如果提前不做点功课,实在无甚看头,也看不出什么。当然,可以听导游的讲解。但到哪里都是人多,闹嗡嗡,热烘烘,难得听清,难得专心听。
我一般会提前百度了解。虽然不能全记住,起码可以略知一二。亲身游历后,再看百度印证,理解就深多了。如同我们的教学,体验、实践的学习效果一定好于抽象、枯燥的讲解。
对晋祠的向往源于二十多年前教过的课文梁衡先生写的《晋祠》。一篇课文不仅让我了解了晋祠,而且引发了我久久的念想。文字的力量可见一斑。语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寺庙祠堂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我见识浅陋,对这方面所知甚少,也无太大兴趣。再者,今日的中国似乎没有什么不被商业化、产业化,包括宗教。导游的解说大多有套路,各种天花乱坠,各种铺垫渲染,最终指向都是你该花钱,多花钱。这本也无可厚非。购物也是旅游的一部分,有人需要。只要自愿,只要货真价实。
我看寺庙祠堂往往走马观花。看晋祠已经很认真。晋祠是中国最早历史最久的皇家园林,距今2700多年历史。它的历史变革、文物遗存、价值影响等百度说的很清楚很详细,不用我赘述。
叫我赞叹不已的一是木雕盘龙。看过的龙多了,大同小异。这柱子上的一条龙不知为什么怒不可遏,怒目圆睁,那眼神活的一般,你若凝视它,仿佛它眼睛的火要对你喷涌而出,令人心惊。二是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40多座宋代侍女像。这是泥塑,泥土不是金属,按理说太易风化,颜色也很容易脱落。这些侍女像距今近千年,依然保存完整,色彩鲜明,叫人惊奇。这些泥塑美女如真人,动作、神情各异。她们有的洒扫,有的歌舞,有的侍奉......或微启朱唇,如有所语;或翘首而立,似有所期;或喜形于色,像逢喜事......她们总的说来脸庞圆润,身材丰满,尤其圣母像更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唐代不用说了,看来我们宋代的古人也并以瘦成纸片人为美。我想:如果将现在的骨感美人、A4腰放到宋代,是不是会是丑八怪呢?
(201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