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薏箴很久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
自从一年前由于她的专业问题跟父母大吵一架之后,她仿佛进入了迟来的叛逆期。她越发觉得以前的自己时刻处于父母的钳制与高压下,尤其在使用了网络了解外界之后。幸好在高考后选择了一个远离他们的大学,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苏薏箴一直是个乖乖女,她习惯了按照父母的教诲,小时候时常变动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内向、心事不外露的性格。
她曾经把父母的话奉为无上箴言,时刻谨记在心,也总是把自己抬到至尊之位,以为世界以她为中心。因此所有的困难都在父母保护的屏障外。但是当她离开了这个屏障后,她终于知道这世界原来荆棘密布,并不似大道般平坦。于是当她遍体鳞伤时,她回过头来怨恨父母将她保护得太好,以至于现在从天堂坠入地狱却无法适应。
然而现在距离他们大吵已经一年了。苏薏箴在这一年里涉猎了一些以前从没想过要接触的书,《西方哲学史》是一个老师推荐她读的,她告诉苏薏箴看什么都要先看历史,等了解了主干,再去了解分支就容易许多。《沉思录》也是在同一时期看的。第一次接触哲学的苏薏箴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她畅游雅典,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现在每天琢磨的问题原来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那几天苏薏箴心情十分激动,日记本上全是抄录的箴言。她算了算,上一次因为看书这么快乐还是在初中的时候。也是因为一位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她自己饱读诗书,思想也很开放,曾经用上课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书或者睡觉。苏薏箴开始很喜欢她,常常去找她在课堂上随口提到的书来看,像《飘》《围城》《家》《春》《秋》等等,后来因为班上的同学对她评价不佳,苏薏箴其实并不知道缘由,但也开始厌烦那位老师了,更不用说留意到她提到的书籍。
话说回来,苏薏箴开始把图书馆当成她的家,随着阅历的增长,苏薏箴越发觉得自己不幸,凭什么自己倒了个大霉到了一个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专业。要是当初选一个文科的专业,不必说上的课多轻松有趣,就是这课余时间也都可以全部用来看书,岂不快哉!奈何时间不留情。苏薏箴只好在地狱中幻想另一个自己在那天堂中惬意悠闲的生活,因此便又增加了对父母的怨念。
这边苏父苏母则因为苏薏箴的埋怨而心神不宁,苏父苏母把培养女儿当做人生第一事业,他们都是工人,因而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能够出人头地,不要像他们一样。因此女儿对他们大半生心血的否定让他们茶不思饭不想,最后苏母终于病倒,长期的胃病被激发。听到这个消息时,苏薏箴并无丝毫触动,她正好觉得母亲用身痛来陪伴她心痛。
苏薏箴还看了《培根散文论集》和《叔本华论集》。尼采的书她因为觉得太偏激所以暂且放弃。她从没想过读中国的传统经典四书五经,她觉得太迂腐,一提起那些她就想到电视剧里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封建社会里女子的“三从四德”以及缠足联系在一起。她喜欢美国和欧洲,她觉得要是有钱一定要移民,刚冲出牢笼的她向往那儿天堂一般的生活环境。而不太富裕的家庭哪里可能满足她的要求,因此又多一项怨恨父母的理由了。
一学期下来,苏薏箴已看了些正儿八经的书。然而,这些书没有让她变得谦虚,反而助长了她的虚妄。放假回家,父母早早赶到车站等候,却被告知列车晚点,因此两个憔悴的中年人在车站等了两个小时才看到心爱的女儿。
刚开始的几天苏薏箴和父母相处得很融洽,但是当假期过了一半时,她对父母的积怨终于爆发了。母亲坦言承认教育方法有错,但父亲仍然坚持。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随后的日子里大家都有意避开这个话题,一旦偶尔触及又会爆发,直到假期结束前一天他们又大吵了一架。
苏薏箴回到学校,偶尔去旁听文学院的课。去得多了,每次也就固定一个位置,她前面的女生也一直坐那儿。苏薏箴从没见过她的正面,但从背后来看十分淑雅朴素,她平时总带一个薄布坐垫,偏黄的长马尾垂在脑后,苏薏箴注意到她听什么课都很认真,总用左手撑着下巴望着老师,不时埋头做笔记。她常常在课后与老师交流很久。苏薏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女生名叫陈瑾木。
老师布置作业,把苏薏箴也纳入本班级,正好分到陈瑾木的组中。利用这个机会,苏薏箴好好地了解了她一番。早从班里同学口中得知她气度不凡,现在更大吃一惊。她很少上网、看电视,从5岁起就开始读白话本《西游记》,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了。而且由于母亲信佛,平时也不食米饭和荤腥,主食是白果。一番交谈下来,苏薏箴算是长了见识。问她平时爱看什么书,她答基本是古书,如《老子》、《中庸》《大学》等。
苏薏箴下午急忙去图书馆找《老子》和《中庸》,《老子》寓意较深,就算读译文,也不能参透其中意义,《中庸》倒很合她的胃口,对于一个只喜西方文化拒斥东方文化的人来说,《中庸》打开了通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门。同时,推翻了她心中对古代社会的看法:所谓封建不过是现在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给过去加上的标签,认识一种文化,一定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理解。
其实,这个想法只是在恰当的时间来到了苏薏箴脑子里,又恰好被她抓住了。有个节目曾说当西方的大阳文化与东方的大阴文化遭遇时,如何调和这两种文化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未结束,直到未来某一天发展出一种东西结合的思想。
因此,看过《中庸》和《大学》,苏薏箴从以前的秉承“人定胜天”慢慢转变为些微的宿命论:对过去的事情当做命运来接受,而对于未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去把握一些事情来配合命运的安排,即“尽人事,听天命”。
《大学》中说“诚意、正心、修身”,这与《菜根谭》中的“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不谋而合,都强调修养品德应该在培养才能之前,就像陈瑾木说的“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而苏薏箴却惭愧无比,回想她从前为人处世,每每遇到陌生人,总不啻以最坏的心来揣度他们,所谓“信人己诚,疑人己诈”,这不正说明了自己的心很坏吗?苏薏箴从没意识到这点。
在看陈瑾木推荐的《复活》时,苏薏箴又经历了一次思想地震。她发现自己正是书中所指责的“利己主义者”,她以为世界总是以她为中心,每个人都应当为她服务,一切以她舒服开心为标准,却从没想到别人的付出与牺牲,她因此更加贪婪,而选专业不正是一个她无可奈何的外界束缚么?可是她凭什么转身来怨恨为她付出和牺牲的人呢?难道现在应该做的不是为所应为,同时感谢父母吗?
陈瑾木真是上天派来的天使。苏薏箴这么想。
一根爱的小苗苗开始破土而出,等待阳光的沐浴。
这时,苏薏箴拿起电话,拨通了母亲的号码。
“喂?”电话那头是母亲温柔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