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辽圣宗太平十年。
楔子
公元1030年的2月,老将曹玮去世了,曹玮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子,他这一辈子的主要功绩就是镇住了西夏李继迁、李德明父子。而他防守西夏的法子就是修筑堡垒,开挖战壕,跟古长城连成一体。西夏如果派骑兵来抢掠,就占不了什么便宜。他修筑的这些工事,几十年一直在起到着防守西夏的作用。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000年左右,李继迁任党项首领期间,北宋丢掉了灵武等地区,进而进一步失去了整个河套地区。这意味着北宋再也没有养马的好牧场了。李继迁时期对宋政策比较强硬,不光让中原失去了河西走廊和整个河套地区,还往西开疆拓土,一个帝国的雏形已经形成了。到了李德明的时候,宋夏关系稍作缓和,宋方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西夏获得马匹,但是一匹马要一百贯,相当于现在买辆20万的车了。
再过两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宋夏战争正式爆发,宋朝就连这么贵的马,都没地方买去了!
一.宋朝骑兵为什么质量差
马匹在古代站争中,掌握了速度和机动性。骑兵部队的存在,就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实力的底气。但是自从北宋以来,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中原的骑兵,比不过草原民族骑兵的彪悍和来去如风。
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宋朝失去了最好的牧场—河套地区,也没有河西走廊,断绝与西域联络的桥梁。宋朝马匹的质量差到什么程度,中原仅剩的河南河北全部12个国家马场,一年能出产1000多匹马,其中能给到骑兵的战马,也就是264匹。你听听这个数字。太可怜了。那剩下的马呢?质量太差,只能去跑快递。如果说为什么宋朝骑兵质量差,粗略的看,就算是缺马好了。
第二的原因,宋朝兵制也对骑兵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朝之前的募兵制度,叫做“府兵制”,简单说,就是有一部分人,国家不找你们收税,但是你们需要出人为国家打仗,至于装备、马匹,自己预备。《木兰辞》里不是说吗?花木兰一旦决定要替父出征,就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仅马,马的装备也要自己来。
而宋朝的募兵制,就是国家出钱,养职业军人。既然是职业军人,不仅工资军饷是国家出,武器装备当然也是国家来置办。马,那还用说吗?当然是国家来养。
对于骑兵来说,当然是第一种制度更好。从人性上说,因为要冲锋,命是自己的,所以自己准备的装备才放心。自己养的马,也才能培养得出将来在战场上相依为命的感情。直到现在也是这样,马术运动的骑手和马,最好是从小培养感情,亲自喂食,亲自洗澡。
而宋朝搞的募兵制呢?把装备骑兵的责任、养马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官僚系统,那你想吧,这能养出什么好马?官僚系统干活,往往是效率低、成本高。
而且,宋代时在五代乱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根子上就防着武将,防着地方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格局。养马也是一样,这么重要的军事资源,当然是优先皇帝来用,首先给禁军配置。
宋朝的骑兵不行,一方面是地理原因,一方面也是制度原因,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文明层面的原因:也就是耕地和牧场之间的零和博弈的矛盾,这是农耕文明的独特问题。你看看,一个战场上的表象问题,真要深究,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明出一种军队。战争风格是从文明性格的深处长出来的。
二。文明的科技树
中原几千年的文明,似乎中原文明一直被草原文明压着。但似乎也有例外。
比如秦朝时期的匈奴,一直被李牧也好,蒙恬也好,鲜少看到史料说那个时期敢来犯边的。匈奴从冒顿单于开始,才好像真正成为了中原的对手。但是自从汉高祖白登被围之后,汉朝一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一直到汉武帝时候,卫青霍去病,才扬眉吐气,将匈奴一直打到贝加尔湖畔。
唐初的时候,北方的突厥,也是非常彪悍的草原民族,隋末天下大乱,几路诸侯也是看着突厥人的脸色,甚至李世民即位的第一天,突厥就带兵杀到长安城外的渭水河边,李世民实际上也是答应过给钱给好处,人家才退兵。但三年之后,唐朝就派李靖率军灭了东突厥,李世民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北方草原民族的马,不仅是战争工具,更是生活工具。拿放羊来举例,在没有马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照看几头羊的就不错了。有了马,一个人就能照看几百头羊。包括打仗的时候,草原民族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抢劫,先用弓箭射死几个人,然后有东西就抢一点,有中原的军队来了,就一阵风的跑了,这里用到的都是马的机动性。你别看电影电视里的那些匈奴人,拿柄弯刀,很是凶悍的样子,实际上他们害怕的就是“肉搏战”。
霍去病是战争上第一个用马的速度,发明出“闪电”奔袭战的将领,除了马的机动性,更加上中原军队擅长近战的优势。汉朝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骑兵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太宗时期,唐朝军队,利用了马机动性,和重装骑兵的冲击力,这才有了唐太宗神话般的胜利。两个月穷追到底,一直把东突厥帝国灭了国。
战争的胜负,当然会牵扯到很多很多的原因。
几百年之后的明朝,明成祖也是用中原的骑兵打败了草原的骑兵,但是根源已经和唐太宗时候不一样了。明初有着和宋朝一样的困难,缺马,但是明朝军队中多了一个兵种,叫做神机营,也可以理解为火枪队。这比16世纪初西班牙创建火枪兵还要早一百年左右。史料记载当时战场上的情况,一排火枪打出去,声震几十里,每一枪能洞穿两个人,还能再饶上旁边的马,都是沾上就死。
从宋朝开始,我们缺马是没错,我们就不以我们的短处去和草原民族的长处硬碰了。因此曹玮,修筑堡垒,开挖战壕,并且也配备有远距离的武器(比如床子弩),甚至是火器。宋代是火药在战场上的使用大发展的阶段。最早的枪、炮、手雷的原型,都是宋代出现的。
我们这些后人在回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陷入情绪的两极:有时候为了大宋骑兵不行感到沮丧,有时候为了能率先在战场上使用火器而感到骄傲,其实都没有必要。从演化的观点来说,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回事。从来没有什么凭空的“创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之所以可能,往往是因为其他的路走不通,所以才万不得已才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