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熬夜看了几集匆匆那年2,毕竟我是首部粉
新剧名「匆匆那年,好久不见」
而我觉得
并没有好久不见 却只有匆匆那年
看了这么多年的电视剧,无论是别人口中所说的烂剧或好剧,我自己心中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自己爱不释手的电视剧,除开赵薇系列,偶像剧中就两部:《我可能不会爱你》和《匆匆那年》。
看电视剧最容易的就是产生「对号入座」的心理,这种心理又恰恰是最致命的,因为它让你觉得感同身受,并且久久不能自已。我看这两部电视剧的时候,这种心理就一直在我心中作祟,常常把自己幻想成里面的某个角色,甚至说是主角也不为过。然后基于这种心理,看完之后,就会不由地心中发出某些感慨。现在回过头看之前的自己,真心有种「无病呻吟」的既视感。
后来,随着时间的沉淀,自己心智也有所成熟,看待事情和问题的角度也有了新的理解:与其在那徒生感叹,还不如去思考戏剧与现实的差距。都说“千年修成李大仁”,李大仁对程又青的感情,我觉得已经不能用「爱情」来形容了,他为他放弃更好的大学,只为和她当大学校友,他为她当了多少年的男闺蜜,只为以朋友的身份去爱她,他为她的幸福,宁愿选择独自离开,做到不打扰。有时候,我在想,当时如果程又青的前男友没有出轨或者说程没有发现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在一起,或者可能就这么成为了一辈子的陌生的好朋友。
当然,这种感情,我觉得在乔燃对方茴的感情中表现的更加严重。他为她同样当了多年的闺蜜,他为她写了不计其数的邮件,虽然每封都是以退回为结局,他为她的幸福,甚至选择放弃高考,远走出国,他为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医学,只因为了能够留在她所在的那座城。同样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不是陈寻出轨或者没有后来那些所谓的误会,他们是否就成了一辈子的闺蜜,然后在所谓的友情中结束彼此的一生?
可是,这两个接近完美的角色只可能会出现在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现实终究还是现实。现实生活当中,有几个男生可以像李大仁那样放弃一切选择陪伴,又有几个男生可以像乔燃那样以多金的家庭环境为后盾去关爱一个女孩?所以,这种故事的桥段,除了让我们这些观众心中产生一些所谓的「认同感」或者「共鸣」之外,其实可以改变我们的,真心没有什么。
当然,乔燃、李大仁等这类人物角色的设定在现实生活中代表了一类人——备胎。「备胎」这个名词,无关男女,只关乎悲剧与尴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八个字,我觉得来形容它是比较贴切的。程又青一直对李大仁的感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停留在「好兄弟」的层面,方茴则是接二连三的拒绝乔燃的表白,最经典的莫过于那场在路灯下的拥抱。
我在看《匆匆》第一部时,就很疑惑甚至是抓狂,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方茴不接受乔燃,明明他那么爱她,而她爱的却是那样子的伤害她。并且就在昨晚,我看了第二部,看到重新出现的方茴,在陈寻毁婚的前提下,他们俩复合了的场景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沈晓棠说的那句「方茴回来的三天,击败了我们三年的感情」,同时我也看到「陈寻的一个回心转意,击败了乔燃的默默守护」。
爱情这回事,可能是世上最戏剧性的东西。
不过,无论是「乔茴」还是「李程」,他们最后的结局还是观众希望看到的,简单点说,就是幸福的在一起了。可是这种结果的呈现,我觉得,可能只是编剧为了圆观众的一个完满爱情梦而进行的剧情安排。
我不否认,现实生活中,有那种默默陪伴,然后两个人兜兜转转最后能够修成正果的。但是,在我的理解当中,这种机遇并不会很大。首先,一对男女能够长期保持「友情之上恋爱未满」的状态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除非双方一直单身,或者双方各自的恋爱对象异常的“包容”与“自信”。我看到过很多这种情况,一旦双方有一个人谈恋爱了,另一方就会很识趣的保持距离,减少亲密。其次,即使双方能够长期保持那种“友情之上”的状态,能在一起的机会也不会很大,因为至少有一个人在装傻,不想让彼此的关系更近一步,这种情况,装傻的一方会经常对另一方说「有你真好」或者「谢谢有你」,尽管如此,另一方也会因为这几个字窃喜不已。
爱情这种东西,最终肯定会慢慢的成为物质的牺牲品,因为现实生活中,爱情换不来茶米油盐酱醋茶。但我同时也相信,爱情在最开始是超脱物质的,确切地说,是一种无私付出的表现,正如乔燃对方茴、大仁对又青、晓棠对陈寻…...正因为不求回报,乔燃一开始才会说「愿意以朋友的名义爱方茴」,大仁才会一直放弃去陪伴又青,晓棠才会在自己的婚礼现场亲手结束自己的爱情。说到这里,虽然晓棠是个第三者,我却对她产生了一丝怜悯。
正如林夕所写的「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我觉得我们并没有很多所谓的「好久不见」,充其量,我们只有「匆匆那年」。
毕竟,我们长大了。
这个世界上,
有太多的茴、乔和寻
有太少的方、燃和陈
唯一不多不少的
就是嘉茉和赵烨——平淡与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