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觉得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总有些生疏,可能是和他性格有关或者是孤独症的特征,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觉得我们是亲密的,或者更好地建立他的安全感呢?”——来自一位家长的疑问。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闪过一句话,“爱是家庭永恒的主题”。
因为爸爸妈妈相爱,才会在一起,才会组成家庭;
正是因为有爱,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一家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爸爸妈妈都爱孩子,究竟怎么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呢?
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
1、家长要平和心态
其实作为特需儿童的家长真的太难了。前几天和一个心理咨询师在线聊天,另一位家长说她是全职妈妈,家里其他人都不支持她给孩子康复,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异地上机构,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满的痛苦与无奈。
许多家长刚刚收到诊断的时候都会想:为什么是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但是如果家长一直痛苦,一直郁闷,那怎么还有心情去表达爱呢?
如果家长都没有表达,那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接收到爱呢?
我们想让孩子感受到爱,首先我们心中要有爱。
这不是装出来的,即使是特殊需要儿童,他也能分辨出谁是真的对他好,谁是表面上的。
我家哥哥四岁的时候就明确表示,姥姥和妈妈爱我,爸爸和阿姨爱妹妹。这就是从他的角度看到的家里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
曾经一度我是一个暴躁的妈妈。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太希望他好了,太希望能帮助他了,反而给了他巨大的压力。有时候实在觉得忍无可忍,吼了孩子,之后又开始后悔和自责。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生气,我着急,我吼他,都是因为我爱他,我希望他变得更好。但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没有用,只会让他恐惧,让他封闭,那就必须从我开始改变。
“育儿先育己”,想让孩子改变,家长先要自己改变。接受生命的馈赠,接受孩子的一切,即使他不是健康的,他是不完美的,他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使。难过的时候多想想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动,家长真正平和释然的时候,爱就会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了。
2、爱要说出来
爱是需要表达的。就像我们和朋友会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关心与惦记一样,孩子更是如此。
有的时候我下班回家,会给孩子带一点吃的,可能是一个大大的苹果,也可能是一瓶酸奶。每次他收到礼物都很开心。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妈妈自己不吃苹果而是带给你呢?他说,因为妈妈不爱吃苹果。我说不是的,虽然妈妈也爱吃苹果,但是妈妈更爱你,妈妈愿意和你分享苹果。几次之后,他应该就明白了。因为现在每次他吃好吃的时,都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我想他已经接收到了我的爱。
差不多每天睡觉前,讲完睡前故事说晚安的时候,我都会说宝贝我爱你。他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回应,慢慢会说“我爱你”,然后是“妈妈我爱你”,再到“我也爱你”。然后开心地睡去,我想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纽带。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是默默付出的,只做不说,但我觉得最好还是说出来,这样孩子也会更直接地感受到。
3、不要吝啬赞美和身体接触
有的时候孩子已经努力去做了,也许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还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标准,但他努力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了期望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去鼓励、赞美孩子,有时候也可以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孩子即使看似无动于衷,但实际他的心湖也会被触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赞美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是关心我的,我的努力和进步是被承认和肯定的,也会激发他内在的动力。
同样,可以和孩子有一定的身体接触。感统训练的时候有个理论,说皮肤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经常做抚触,大一点了也会经常抱着孩子,这样孩子会感受到温暖与安全。那么孩子更大了,我们也可以经常去拥抱他,甚至给他挠痒痒。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待的目标行为时,我们经常给他“点个赞”、“击个掌”、“大大的拥抱”、“亲亲”或者“碰碰鼻子”,孩子都会很开心,都是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
4、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就像学生需要有寒暑假一样,孩子在康复过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空白时间。
家长可以选择某个时间,不去想康复,而是像普通朋友一样,只是陪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以是玩水捞小鱼,
可以是滑滑梯荡秋千,
可以是挖沙子玩泥巴,
也可以是拼乐高搭积木,
玩枕头大战,
一起骑自行车,
一起在草地上打滚。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是放松的,家长也是放松的。没有要求,没有约束,我们是普通朋友,互相尊重,我只是陪伴你,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还记得初为人父母那一刻嘛,我们心里充满了爱,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其实现在也是一样。
父母和孩子天生是亲密无间的,即使是特殊需要儿童,他也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给他无条件的爱,不管他能不能表达出来。
记得无数次我对我们家孩子说“我爱你”之后,他磕磕绊绊地回应“我也爱你”。那一刻,我几乎热泪盈眶。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也会。
加油!
看完今天的内容,您有哪些想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