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乔治城大学教育劳动中心15日发表报告称:在美国,有钱但成绩不好的孩子比贫穷但成绩好的孩子成功几率大得多。从学业来看,家境好、成绩好的孩子未来有75%会拿到学士及以上学位。而家境差、成绩好的仅有30%能拿到高学位。这一差距不光体现在家境上,也体现在种族上。
教育输给了好出生,在美国,出生好比聪明更重要。聪明但没优势的孩子比起不那么聪明但有钱的孩子更不容易获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在美国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额有很大差异:
低收入家庭一年700美元用于教育
高收入家庭一年3600美元用于教育
不同家境的孩子所获得的学位状况也差异明显:
高收入高分副学士学位占5%学士学位及以上占70%
高收入低分副学士学位占11%学士学位及以上占35%
低收入高分副学士学位占10%学士学位及以上占30%
低收入低分副学士学位占8%学士学位及以上占8%
50%的成绩好但是家贫的学生在8年级就会成绩下滑。
而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成绩下滑率只有10%。
对比这两种类型的孩子,一种成绩不好,但是家境好,一种家境不好,但是成绩好,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能接触到各种资源,但另一个不能,到高中,情况更是如此。谁能成功,已经注定了。
贫困黑人的处境甚至更遭。在幼儿园表现优秀的黑人贫困家庭学生有60%会在8年级前成绩下滑,而贫穷的白人大学生的概率是40%,同样是富裕家庭的黑人大学生成绩下滑的几率是同时期白人大学生的两倍。
英国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是否能进入顶尖大学,家庭背景比学术能力起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大约有2,000名“最聪明但最穷的”孩子,并没有能进入一流大学学习。
这项对520,984名在1991年和1992年出生的青少年所作的调查发现,即使那些最有学术才华但却家庭贫穷的孩子,也会输给才华不及他们但家里有钱的孩子。
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力不是第一位的,你是谁谁谁的谁才是最重要的。没金钱、没背景的最好不要往里面挤,挤了会遇到很多无法突破的天花板,对自己是一种伤害。
美国的教育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富人阶层与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上的不同。
劳动阶层的家长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干那个。简单明了,规矩严格。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很懂礼貌,行为有一定之规,但习惯于服从,不善争辩。到了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长对孩子要宠得多,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孩子如果要干一件家长所不容许的事情,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或她放弃,有时甚至不得不“谈判”从而达成协议。
为什么国外的富人家庭很多能够延续好几代甚至几百年,而国内却有富不过三的这种说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国外的富人家庭他们有良好的教育意识,知道怎么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愿意在孩子身上进行投资。
而穷人的孩子首先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的教育资源,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接触和占有更多的机会,因此来说穷人的孩子有出息之后大多数会比富人家庭的孩子更有吃苦耐劳和担当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当前我们国内教育最缺失的问题。
纵观我们国内,家境好的比贫穷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富人家的孩子在父母铺设的各种关系网中,勇攀人生高峰;而穷孩子则因得不到父母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早早丧失改变命运的斗志。
面对出生比成绩更重要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这一代该努力奋斗,为自己的子女争取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能够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可以从容的听从自己的心声,可以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而不用迫于生活的压力去被动选择。同时呼吁政府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性,让不同家境的孩子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与资源!当然,我们更需要将重视教育的思想历代相传下去,让教育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风气,从而让子孙后代世代受益!